10月17日,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七届执行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在厦门筼筜书院召开。会议深入落实全球文明倡议,总结第七届国际儒学联合会一年来的工作,研究部署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冰岛驻华大使馆前公使兼副馆长拉格纳尔·鲍德松接受采访,他分享了对儒学与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以及在促进跨文化理解、文明互鉴和全球合作实践中的经验与思考。
1975年,拉格纳尔·鲍德松首次来到中国求学,开启了与中华思想长达几十年的对话之旅。鲍德松回忆道,当时自己发现,这个国家与想象中的完全不同。起初,他感到有些难以理解,因为这里的社会文化与自己的家乡冰岛有着极大的反差。但随着学习的深入和日常观察的积累,他逐渐发现了差异背后的共通之处。中国人热情而好奇,经常询问他的家庭情况——“有几个兄弟姐妹”“是长子还是幼子”。那时的他,并不明白这些问题的重要性,但后来才体会到,儒家思想中关于家族与长幼秩序的观念,已深深根植于中国文化之中。
鲍德松表示,自己在北京大学学习哲学期间,注意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即使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时,课堂上的讨论也常常会回溯到上千年前的中国思想家——孔子。这让他意识到,若想真正理解中国,就必须深入研究儒家思想。
鲍德松说,当自己开始阅读《论语》时,发现不同语言的译本差异很大,各自带有译者的理解与立场。为了更接近原义,他决定直接用中文研读《论语》。由于自己未受过系统的文言文训练,鲍德松后来就前往东京大学攻读汉学,在那里完成了《论语》冰岛文的首个译本,对每一章每一句都进行了细致的注释与阐释。仅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一句,他便感受到中国思想的精髓。
通过翻译与研究的过程,鲍德松逐渐认识到,儒家不仅是一种道德哲学,更是一种治理之道与社会秩序的哲学。此后,鲍德松先后担任教师、记者和外交官,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中国的现代发展与其古典传统密不可分。他认为,理解这些文化根基,是理解当代中国的关键。
如今,鲍德松的工作仍聚焦于通过翻译、教学与思想交流推动跨文化理解。在采访中他分享到,在将书籍翻译成冰岛文的过程中,自己会参考英文版,但也经常对照中文原文阅读,因为他发现有些语义在翻译中可能会被弱化或产生偏差。这样的比较,不仅帮助他更准确地理解书中的思想,也让他更深入地体会当代中国的发展理念与治国哲学。
对于如何让更多年轻人理解中国文化,鲍德松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理解中国的最好方式,是亲自来到这片土地,走进它的文明脉络之中。理想的途径当然是学习中文,尽管这非常困难。但仅仅掌握语言还远远不够,人还必须理解自己的文化,才能真正体会两种文明之间的差异与互鉴。许多中国人到西方之后以为自己了解了西方,正如不少外国人也以为他们懂得中国,但理解从来不是如此简单的事情。许多核心概念在翻译中都会失真。儒家的理念也充分体现了这种互动性,仁、义、信、礼、智都不是单向度的品质。这些原则不仅体现在人际交往中,也贯穿于商业合作和社会关系之中——只有在互信与互惠的基础上,合作与发展才能真正发生。
鲍德松表示,与许多西方传统不同,中国的社会伦理并非强调个体的单方面美德,而是建立在“相互责任”与“关系互动”之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同家庭成员之间的纽带,需要不断地协商、协调与合作。即便个体间存在分歧或能力差异,也能像兄弟姐妹一样,共同朝着一个目标努力。这种思维方式,正是支撑中国社会持续运转与成功的深层基础之一。
谈及国际儒学联合会的使命,鲍德松认为,首先要真正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要义。他指出:
人类是多样的,但多样并不意味着分裂,不同的人依然能够为共同的目标而合作。要在全球语境中传播这些思想,最重要的是要准确阐释其概念的内涵,而不是仅仅依赖英语、德语或冰岛语的直接翻译。像“和而不同”这样的表达,如果不结合文化语境去理解,往往会被误解或曲解其深层意义。
鲍德松认为,国际儒学联合会的任务之一,应该是展示这些儒家原则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比如,一个领导者——无论是在工厂、国家还是社区中——都必须既懂专业工作,也要理解整体系统的运行规律,从而引导不同领域、不同能力的人协同合作。儒家思想强调领导者的责任与榜样作用,强调知识与道德的结合,其最终目标是实现集体的共同进步。
同时,鲍德松也认为,儒家思想必须与社会变迁同行。它应当回应当代世界的实际挑战——包括如何促进和平共处、推动可持续发展、加深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通过这些方式,国际儒学联合会不仅能让世界更深入地理解中国文明的底蕴,也能以儒家智慧为基础,为人类的共同发展提供切实的思想启示与实践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