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林安梧: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是儒学的当代责任

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林安梧: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是儒学的当代责任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10-26 19:20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10月17日,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七届执行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在厦门筼筜书院召开。会议深入落实全球文明倡议,总结第七届国际儒学联合会一年来的工作,研究部署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台湾慈济大学宗教与文化研究所所长、山东大学特聘教授林安梧接受采访,探讨了儒学及中华传统文化的世界意义,并就如何加强人文交流和文明互鉴提出看法与建议。

关于近年来从事的工作,林安梧在采访中表示,近年来,他主要从事关于文明互鉴与宗教哲学对话的研究与交流工作。他也曾多次参与相关论坛、活动,围绕儒家、道家与佛教在宗教文明中的思想对话展开研讨。后来在山东大学担任访问学者期间,他还以儒、道、佛三家思想与21世纪人类文明为核心进行讲授,旨在探讨东方哲学对于当代人类文明的启示与价值。

林安梧认为,中国作为当今世界的重要大国、强国,不仅以经济或军事的强盛为荣,更应展现文化大国的担当。中华文明延续数千年,其根基深厚、精神博大,应“接地气、通天道、入本心”,在“扎根”的同时,向天地八方广泛传播。

谈及儒学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东方智慧及对世界的启发,林安梧表示,中华文明拥有数千年未曾中断的文化传统与哲学智慧,这是我们立足世界的重要精神资源。关键在于如何让这些思想真正“发生效益”,转化为当今可感、可行的文明力量。事实上,每一位走向世界的中国人,都是中国文化的名片。

林安梧表示,中国文化讲“老者安之,朋者信之,少者怀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当我们在海外展现出对他人的尊重与体恤——“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种自然流露的善意与仁心和爱,便是最有力的文明对话。

他强调,两千多年中国人就提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是非常了不得的东西,体现了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早期思考。

他坦言,要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生根发芽,首先要摆脱以西方话语为中心的理解模式,并强调,近百年来,我们往往以西方的概念框架来解释自身文明,而忽视了中华思想的独特逻辑。儒家之“道德”:“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道为根源,德为本性;要志于道,才能据于德,如其根源,顺其本性。这体现的是一种本体与实践合一的生命智慧。

林安梧表示,鉴于此,我们既要在学理上深入经典的诠释,也要在生活中让文化落地生根。他表示,自己常说“接地气,方能通天道”。传统文化要融入寻常百姓家,从家庭教育、礼仪传承,到社区共养的生活结构。

他也表示,自己在各地讲学时一再强调,要让古典精神与现代语境相连接。既能以传统智慧回应当代问题,又能以现代语言表达古老思想。唯有如此,才能让儒家精神重新焕发生命力,使中华文化真正成为全球文明对话的重要思想源泉。

面对数字时代、科技发展带来的文化变革,林安梧认为,科技发展对文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人工智能和数字化不可避免地融入日常与学术生活,不能回避或拒绝,而应主动参与、善用其工具性功能,使之成为传承与创新的助力,而非主导我们的主体性。

在教育实践上,林安梧认为应坚持两点:其一,培养与AI共处的能力,既教会学生如何有效提问、检索与批判性使用人工智能,也强调人应掌握判断与主导的能力,避免被技术驱动;其二,夯实文化与技术的基础,让经典阅读、书写与传统技艺成为教育内容的一部分,以保证提问与创造力有坚实的文化根基。书法与手写训练不仅是文化传承,也是认知与精细动作发展的重要环节。

他表示,总体而言,数字时代并非使传统式微,而是为“百业兴起”提供了条件:关键在于如何以传统为根、以现代为器,稳步推进文化的当代转化与创造性延续。

谈到国际儒学联合会的工作,林安梧表示,国际儒联承担着极为重要的使命——既是国家文化发展的推动力量,也是全球文明对话的重要平台。当前,儒联的工作正在从思想交流走向文明互鉴,这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参与全球对话的重要契机。

他最后强调,百年前,中国人在思考“如何现代化”;百年后,当中国已成为世界性大国、强国,中国人更应思考如何以现代化之力反哺人类文明、为人类文明尽我们的责任。以汉字为载体的人类智慧,蕴藏着极其深厚的思想资源,从佛经翻译到经典重释,都是世界文明的重要遗产。今天,我们有责任让这种智慧发声,推动不同文明的相互理解与尊重。

【责任编辑:涂恬】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