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庆国非虚构作品《绿色的火焰》研讨会在京举办

10月19日下午,张庆国非虚构作品《绿色的火焰》研讨会在北京举办。张庆国,云南昆明人,云南省作家协会原副主席,昆明作家协会原主席,《滇池》文学杂志原主编,已出版长篇小说、中篇小说集、长卷散文、报告文学等文学著作四十部。

张庆国非虚构作品《绿色的火焰》研讨会在京举办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10-25 17:20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10月19日下午,张庆国非虚构作品《绿色的火焰》研讨会在北京举办。

张庆国,云南昆明人,云南省作家协会原副主席,昆明作家协会原主席,《滇池》文学杂志原主编,已出版长篇小说、中篇小说集、长卷散文、报告文学等文学著作四十部。作品曾获“十月文学奖”、2021年“中国好书”提名、首届“何建明中国创意写作奖”作品奖、第九届“徐迟报告文学奖”等。

《绿色的火焰》是张庆国最新的非虚构作品,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作为一部全景式反映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文化抗战全貌的非虚构作品,《绿色的火焰》对抗战时期文化活动的生命史、家族史,文化人的情感和思想活动以及大后方多地的地方志、地方风俗习惯进行了细致书写和追忆,全面展示了一个真实、立体、鲜活的抗战中国。

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新闻出版局(版权局)局长任远征,北京市委宣传部出版处处长何继禄,北京出版集团副总经理、总编辑赵彤,云南省文联副主席、云南省作家协会主席范稳,云南省作家协会秘书长杨荣昌,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副总编辑胡晓舟出席会议。贺绍俊、张陵、徐剑、梁鸿鹰、徐可、顾建平、刘颋、刘琼、李林荣、宗永平、李琭璐等十余位专家及《绿色的火焰》作者张庆国参加研讨会并发言。

赵彤在致辞中表示,在刚刚举行的全国报告文学创作会议中明确提出,好的报告文学应成为时代的备忘录、风物志和心灵史;要以真实性为生命,以思想性为灵魂,推出更多反映时代命运、展现人民奋斗、振奋民族精神的优秀作品。《绿色的火焰》的创作和出版正是对这一要求的积极响应和生动实践。该作品以大后方文化抗战为核心主线,立足历史事实,系统展现战时知识分子以文化为武器,赓续民族文脉的奋斗历程,有效填补了相关领域的创作空白,丰富了抗战题材作品的内容体系。

范稳表示,《绿色的火焰》视野宏阔,写法新颖,史料生动,极具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张庆国的创作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紧随时代步履,以历史关照现实、用现实之光照耀历史的典范。他克服种种困难,只身深入到生活一线,在钩沉历史的同时实证细节,在现实发现中审视历史,这样的创作态度让《绿色的火焰》拥有了抗战文学书写的全新模式,更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坚忍不屈和一代中国知识分子在抗战中的高贵品德。

以独特视角书写抗战烽火中的文化坚守

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贺绍俊称赞《绿色的火焰》是一部“不一样”的纪念性作品。“张庆国的《绿色的火焰》具有一种突破性的意义,他突破了在抗日战争叙事,也包括与抗日战争相似的宏大叙事上的思想之茧。”与以往抗日战争书写中重点表现血与火的激烈对抗的固定思维模式不同,《绿色的火焰》将目光聚焦抗战时期诸多领域文化人士的爱国行动,以及其与正面战场的不同之处,由此揭示了爱国主义的内涵和表现方式是丰富多样的。同时,张庆国的叙述文字富有色彩,很生动:“他的确是被书写对象深深感动了,他那么认真,每一个地方都要去亲身体验一下,把他的体验完全融入到作品中,他仿佛是在与书写对象进行对话,也是在与历史对话。”

中国作协文学理论批评委员会副主任、《文艺报》原总编辑梁鸿鹰认为,《绿色的火焰》对抗战时期的昆明、桂林、武汉、成都、重庆、延安等地作为熔炉的文化多样性进行了细致记录。抗战时期在广袤、偏远、粗旷的乡野里,中华文化依然焕发着新的生机。“这部作品保存了大量珍贵史料,还提供了新的认知,揭示了文化的生命力不在于物质载体的坚固,而在于核心价值的感召力。文明在绝境中自我更新,文化在苦难中传承发展,或许是历史给予的最宝贵馈赠。”

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鲁迅文学院原常务副院长徐可认为,《绿色的火焰》通过梁思成、林徽因、钱穆、费孝通等人的故事表达了这样的思想:中国人要有文化自信,要坚定不移地热爱自己的国家和文化!这对一些人全盘否定中国传统、中国文化的过激行为无疑是一次有益的“纠偏”。作品的结构颇见匠心,从七个方面全景式地展现了大后方文化抗战的历程,为我们建构起抗战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图谱。作品还体现了可贵的实证精神,这是一切从事非虚构写作的作家都应该秉持的写作态度和遵循的写作伦理。

《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刘琼表示,《绿色的火焰》从抗战大后方文化活动的角度,讲述国破家亡时中国人守护文明的故事,其立意是“守护”,这体现了本书出版的使命和眼光。张庆国把过去不同时刻或者通过不同方式看到的、知道的历史剖面聚拢在一个突出的时空背景和文化主题下,形成一个相对整体性的叙事。“《绿色的火焰》用文学的笔法,让那些‘为往圣继绝学’的大先生们在文字里鲜活起来,体现出他们内在的韧性,思想的力量和精神的光芒。”

在行走中还原历史的温度

作家出版社原总编辑张陵表示,报告文学占有材料但不能靠材料写作,而是讲究“六分跑,三分想,一分写”,张庆国则抓住了这个报告文学写作的基本规律。“他每到一个地方都用一个作家很特殊、很细腻的心去感受所有材料,再将这些因亲身感受而变得鲜活的材料串起来,文化抗战的全面风貌就表现出来了。《绿色的火焰》体现出一种现场感,这是这部作品最大的价值,也是最有魅力的地方。”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徐剑在南昌通过视频的方式参与研讨。他认为,张庆国以一个小说家的身份,像一个报告文学作家一样行走在大地上,怀着温馨的敬意和尊重,以现在在场的方式来呈现那段逝去的历史。“张庆国以田野调查的方式,像考古学家舞动洛阳铲,一层一层刨开文化的夯土层,在旧的历史上,重新挖掘出新的新闻。”另一方面,《绿色的火焰》也是一部将报告与文学融合得非常好的作品。“报告具有时代性、历史性,是历史当中的新闻。文学就是我们可以用小说的结构、叙事流和语言来展示全方位真实的故事。这两个方面张庆国都做得非常好。”

《十月》副主编宗永平表示,在《绿色的火焰》中,他看到了张庆国作为一名小说家的重要性。在开始写作之前,张庆国花费大量时间实地考察,寻找对写作对象的具体感触,这也正是小说家身份赋予他的特质。“没有实地考察,就无法产生直接的感触,更无法唤起他人的同感。可以说,《绿色的火焰》是张庆国对那一代知识分子文化与精神传承的成果。他对他们产生了崇高的情感感触,进而写出这部作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文化也被传承了。”

非虚构写作的意义

《小说选刊》副主编顾建平认为,非虚构写作的意义,是拂去历史的尘埃,打开我们知识的盲区,纠正我们的误解,表达我们的观点。《绿色的火焰》立体呈现抗战时期大后方的文化,让历史重现,让历史人物重新走到我们身边,这是一部真正实现了非虚构写作的意义的作品。“中国社会经历了沧桑变化,张庆国花这样的功夫去实地考察,写出这部非虚构作品,用这样的方式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是非常有价值、有意义的。”

《文艺报》总编辑刘颋表示,《绿色的火焰》的写作是对报告文学真实性的最好的坚持。在实地探访和前期大量案头准备之外,这部作品还很好地体现出报告文学写作的局限性,同时给这种局限性以最大的尊重和容留。“亲历就意味着局限,比如很多历史的遗留已经无法探访,这就是局限性。而张庆国把思考和反思留在局限性当中,从而使局限性成了这部作品留给读者的思想生长点。这种无法到达的客观现实反而让我们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在那个历史时段,中国文人难能可贵的韧性,这是这部作品特别打动我的地方。”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教授李林荣表示,非虚构文学的创作,需要把远去的人、事,以及文献中的信息,激活还原到当代人面前,使读者在阅读时感受到力量和智慧的启迪。《绿色的火焰》,尤其是前四个章节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这不只是材料的归集,也不只是花费大量心力一一走访的记录,同时还是一个深度认知和全面整合的新的叙述框架和记忆框架,是面向当代文学读者、社会大众,把抗战时期文化人留下的精神遗产做出的很好的话语转换,这是这本书特别可贵的地方。”

农民日报社主任记者、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李琭璐表示,报告文学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记录平凡、日常的烟火气息,为后世留下立体、鲜活、有温度、有细节的时代记忆。“张庆国将自己的实地寻踪之旅同文化抗战之路自然地交织为一体,带领读者穿梭往返于当下与历史的不同时空,感受战时中国知识分子为存留中华文化的星星之火所做出的艰辛努力和巨大贡献;通过时代的彼此映照,传递出中华文化绵延发展、守正创新的内在魅力与使命荣光。”

张庆国对主办方和各位专家在写作技法、创作理论上的指导和建议表示了衷心的感谢。“报告文学的真实性、田野调查的行动性,社会情怀和强烈情感,以及由实而虚的艺术感染力深深吸引着我。在每一部报告文学写作当中,除了案头资料和实地调查,我经常考虑的问题是文学表达。对我而言,创作《绿色的火焰》的寻访之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去寻找文学,我希望这本书能体现出文学的力量和感染力。我今后肯定还会写,希望我能写得更好。”

活动最后,胡晓舟作会议总结,她对领导和专家们对《绿色的火焰》的大力支持与精彩见解表示感谢。“作家张庆国用独特的视角反映抗战史。在血与火的战场之外,广大的文化工作者或者著书立说,或者坚持和发展教育事业,或者保存珍贵文物,守护着中华文明熊熊燃烧的火焰。抗战中文化人舍生忘死、坚持为社会服务的精神,他们为中华文化乃至人类文明做出的杰出贡献,他们的民族气节、爱国精神、文化担当和强大人格,都通过这部《绿色的火焰》深深感染和激励着我们。”

【责任编辑:富文佳】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