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动全球:500年戏曲的“破圈”新声

2025年,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出海”成绩单。近日,记者走进他们的“大本营”——位于浙江金华的中国婺剧院,通过影像记录婺剧这一古老剧种在新时代的“破圈”密码。

“婺”动全球:500年戏曲的“破圈”新声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10-25 10:01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网10月25日电 (记者 耿菲菲)2025年,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出海”成绩单:1月,亮相加拿大多伦多、智利圣地亚哥与孟加拉国达卡;4月,辗转匈牙利德布勒森乔科奈国家剧院与奥地利维也纳穆特剧院;9月,先后赴印尼雅加达、南非约翰内斯堡及刚果(金)金沙萨献艺……近日,记者走进他们的“大本营”——位于浙江金华的中国婺剧院,通过影像记录婺剧这一古老剧种在新时代的“破圈”密码。

10月12日,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的演员王为轩(右)、方得多表演婺剧《金猴闹春》。乐池里西洋乐器的加入,让传统戏曲与现代交响乐碰撞出跨时空的火花。中国日报记者 耿菲菲 摄
10月12日,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的演员王醒醒(左)、戴丽霜在化妆、勒头。婺剧演员的传统贴片子与一旁工作人员的新潮烫染相映成趣。中国日报记者 耿菲菲 摄

婺剧,俗称“金华戏”,是流传于浙江金华、丽水、衢州等地的古老剧种,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成功绝非偶然——作为“多声腔剧种”,它本身就是一部活态的戏曲融合史。

10月12日,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的演员董旭阳(中)表演《打棍出箱》。该剧需要演员在不足1平方的箱子里完成三跌四出等一系列惊险动作。中国日报记者 耿菲菲 摄
10月12日,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的演员钱熙月和戴丽霜(右)拍摄短视频。婺剧的线上传播“吸粉”无数,让更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和欣赏婺剧。中国日报记者 耿菲菲 摄

‌活态融合:从声腔到舞台的创造性转化‌
声腔兼容——高腔、昆曲、乱弹、徽戏、滩簧、时调在婺剧舞台上共生共荣,形成独特的艺术张力;音乐革新——西洋乐器的融入,让传统戏曲与现代交响乐碰撞出跨时空的和鸣;动作美学——婺剧注重吸收舞蹈、体操、杂技等艺术形式的精髓,更以武术、魔术赋予舞台动态生命力。

10月12日,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的演员杨霞云(左)、苏许婷在电梯间相遇。当传统戏剧融入现代生活,当婺剧花旦巧遇都市行人,传承者带着传统,坦然步入每一个当下,让文化的光穿透时光。中国日报记者 耿菲菲 摄
10月12日,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演员的孩子周烨祺在后台玩耍。每一个成功的戏曲人背后,必定有一个家庭的支持。在这种氛围里耳濡目染,许多孩子也加入到了传承婺剧的队伍中。中国日报记者 耿菲菲 摄
10月12日,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的工作人员调试“小蜜蜂”无人机。浙婺《三打白骨精》率先用运无人机“扮演”小蜜蜂,代替了以前鱼竿牵引的道具小蜜蜂。无人机精巧灵活,飞行时发出的噪音,正好变成了身临其境的音效。中国日报记者 耿菲菲 摄

‌技术赋能:当传统戏曲遇见未来科技‌
在数字化浪潮中,婺剧主动拥抱变革。无人机化身《三打白骨精》中的“小蜜蜂”穿梭舞台;裸眼3D技术增加戏曲视觉特效;新生代网络直播吸引全球目光……技术不再是噱头,而是让古老艺术触达年轻群体的桥梁。

10月12日,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的演员刘泽恩(左)、颜若男夫妇带着孩子在后台感受戏曲氛围,背后墙上挂着剧团的各代名角介绍。一代代戏曲人薪火相传,完成了穿越时空的文化传承。中国日报记者 耿菲菲 摄
10月12日,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的演员赵孔杰(左)在后台观看婺剧视频,研读动作、走位。现如今,传统的纸质戏本被数码产品所取代,让戏曲的传承与发展更加多元、高效。中国日报记者 耿菲菲 摄
10月12日,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的演员在练功房练功。“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婺剧以高难度武戏著称,形体、身段、台步、唱念、做打……需要更多的练习和付出。中国日报记者 耿菲菲 摄
10月12日,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的老师周跃英教授孩子们学习婺剧。近年来,浙江推出“婺剧进校园”活动,把文化的种子种进校园,探索戏曲传承新路径。中国日报记者 耿菲菲 摄

‌薪火相传:从家庭到世界的传承网络‌
传承是活态文化的命脉。婺剧通过老艺人的“口传心授”,依托戏曲世家的代际熏陶,更以“婺剧进校园”工程、文化出海等举措,让艺术渗透入全球受众的日常生活之中。

截至2025年10月,婺剧已先后赴五大洲70余个国家进行文化艺术交流或商业演出。从金华的乡土戏台到维也纳的古典剧院,这一500年剧种正以创新之姿,让世界听见“婺”台新声。

10月12日,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的医生孔令欢(左)为劳累的演员按摩。演员们艰辛的付出获得满堂喝彩。中国日报记者 耿菲菲 摄
【责任编辑:王旭泉】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