鹌鹑变身“致富鸟”

来源:河南日报    2025-10-22 10:40
来源: 河南日报
2025-10-22 10:40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太康县前庙村李体龚返乡创业养殖鹌鹑,走出一条致富路

□本报三农全媒体中心记者 巴富强 通讯员 郜敏 张洪涛

“现在,我们有5座养殖棚,一共30万只鹌鹑,日产蛋量达4000多斤。”10月14日,记者来到位于太康县高朗乡前庙村的畅通农牧家庭农场,农场主李体龚自豪地说。

记者看到,工作人员有的在给鹌鹑喂饲料,有的在添水,有的在捡拾鹌鹑蛋。

李体龚说,在高峰期,他们的8座养殖棚可以养殖近50万只鹌鹑,产的鹌鹑蛋全部卖到了商丘及太康周边地区;鹌鹑肉也是人们餐桌上的美食;就连养殖鹌鹑产生的粪便也被人收购,成为种植果树的养料。小小鹌鹑已经成了名副其实的“致富鸟”。

2022年,在外拼搏多年的李体龚回到家乡创业,把发展方向瞄准了鹌鹑养殖行业。

为尽快掌握养殖鹌鹑的市场行情,李体龚先后到浙江、江西、湖北等地考察,拜访养殖鹌鹑的专家,学习养殖技术。2022年下半年,李体龚在后庙村建设了8座养殖大棚,从江西引进20万只鹌鹑,开始试着养殖。

创业的道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养殖鹌鹑过程中,李体龚发现有的鹌鹑食量越来越少,体温还高,着急的他赶紧到江西请来技术人员进行救治,结果发现是鹌鹑得了肠炎。最终,在技术人员的救治下,小鹌鹑很快康复,避免了损失。

“一只鹌鹑一年可以产300多颗蛋,从开始养殖到产蛋只需要35天左右,因此,养殖鹌鹑收益很快。”李体龚介绍,鹌鹑蛋的营养价值很高,在南方地区,鹌鹑蛋是餐桌上常见的美食,销路不是问题。第一年,他的养殖计划顺利实施,赚取了返乡创业的第一桶金。

“养鹌鹑还要讲究温度,太高或太低都不行,同时对养殖大棚的通风条件也有严格要求。”如今,李体龚的养殖大棚也安装了自动化设备,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养殖效率。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李体龚买来种鹌鹑,琢磨鹌鹑孵化技术,并取得成功,实现了从孵化到育苗再到养殖的全链条发展。

“下一步,我准备对鹌鹑蛋和鹌鹑肉进行深加工,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同时动员更多群众养殖鹌鹑,我可以提供种苗和技术,然后统一收购鹌鹑蛋,让这只‘致富鸟’造福更多人。”李体龚信心满满地说。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