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康县前庙村李体龚返乡创业养殖鹌鹑,走出一条致富路
□本报三农全媒体中心记者 巴富强 通讯员 郜敏 张洪涛
“现在,我们有5座养殖棚,一共30万只鹌鹑,日产蛋量达4000多斤。”10月14日,记者来到位于太康县高朗乡前庙村的畅通农牧家庭农场,农场主李体龚自豪地说。
记者看到,工作人员有的在给鹌鹑喂饲料,有的在添水,有的在捡拾鹌鹑蛋。
李体龚说,在高峰期,他们的8座养殖棚可以养殖近50万只鹌鹑,产的鹌鹑蛋全部卖到了商丘及太康周边地区;鹌鹑肉也是人们餐桌上的美食;就连养殖鹌鹑产生的粪便也被人收购,成为种植果树的养料。小小鹌鹑已经成了名副其实的“致富鸟”。
2022年,在外拼搏多年的李体龚回到家乡创业,把发展方向瞄准了鹌鹑养殖行业。
为尽快掌握养殖鹌鹑的市场行情,李体龚先后到浙江、江西、湖北等地考察,拜访养殖鹌鹑的专家,学习养殖技术。2022年下半年,李体龚在后庙村建设了8座养殖大棚,从江西引进20万只鹌鹑,开始试着养殖。
创业的道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养殖鹌鹑过程中,李体龚发现有的鹌鹑食量越来越少,体温还高,着急的他赶紧到江西请来技术人员进行救治,结果发现是鹌鹑得了肠炎。最终,在技术人员的救治下,小鹌鹑很快康复,避免了损失。
“一只鹌鹑一年可以产300多颗蛋,从开始养殖到产蛋只需要35天左右,因此,养殖鹌鹑收益很快。”李体龚介绍,鹌鹑蛋的营养价值很高,在南方地区,鹌鹑蛋是餐桌上常见的美食,销路不是问题。第一年,他的养殖计划顺利实施,赚取了返乡创业的第一桶金。
“养鹌鹑还要讲究温度,太高或太低都不行,同时对养殖大棚的通风条件也有严格要求。”如今,李体龚的养殖大棚也安装了自动化设备,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养殖效率。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李体龚买来种鹌鹑,琢磨鹌鹑孵化技术,并取得成功,实现了从孵化到育苗再到养殖的全链条发展。
“下一步,我准备对鹌鹑蛋和鹌鹑肉进行深加工,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同时动员更多群众养殖鹌鹑,我可以提供种苗和技术,然后统一收购鹌鹑蛋,让这只‘致富鸟’造福更多人。”李体龚信心满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