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西峡:逐绿而行兴产业 “菌果药”强县富民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10-22 10:52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5-10-22 10:52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地,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大力发展以猕猴桃为主的林果产业、以香菇为主的食用菌产业、以山茱萸为主的中药材产业,“菌、果、药”三大绿色特色产业成为强县富民的有力支撑。

“我家有渠水,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源头活水,喝这水长大的猕猴桃,甜度高、口感好,被称为“生态黄金果。”非洲媳妇汉娜说。“实际上我们的好多产业,像香菇、猕猴桃、蜂蜜,这些产业都是基于我们本地的一个自然环境。”种植户冯政说。

守着南水北调这一渠“源头活水”,西峡坚持“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的路子,把这方好水好山蕴含的生态价值,实实在在地转化为乡亲们致富增收的源泉。通过片区发展、技术提升、品牌打造,建立了312国道沿线猕猴桃产业区、鹳河沿线香菇产业区、328省道沿线中药材产业区,聚业成链、聚链成势,推动120多个行政村根据村庄类别、功能定位、发展方向等优化产业布局,在三个产业区内,镇建有乡村振兴产业园,村建有富民加工产业园及工贸小区,农民可就地就近参与产业发展、就业创业,构建起“产村、产镇、产城”互通新格局,全县建成丁河镇猕猴桃、双龙镇香菇、米坪镇中药材等专业市场7个,吸引全国各地10余万名客商前来洽谈合作;建成猕猴桃小镇、香菇小镇、中药材小镇等特色小镇12个,加速片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县有4.8万户、16.6万人形成了乡村“共富片”。“菌、果、药”三大绿色特色产业加速优化转型,不仅成了当地的支柱产业,也成了乡亲们的“摇钱树”。

“我们使用有机肥和菌肥,加上南水北调水源头,生产出来的猕猴桃口感非常好,货架期长,储存期长,果肉水分也比较充沛。成熟后,可以卖1.5元左右,亩产管理得好,一般能达到25000元。”猕猴桃种植大户庞进超说。

西峡县还加快科技长入步伐和强化龙头企业带动能力,成立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西峡分院,联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20余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建成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0家,先后引进香菇、猕猴桃、山茱萸新品种15个;培育出仲景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仲景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2家,带动农产品加工、销售、仓储企业538家,农产品加工增值率达75%以上。目前,西峡县发展猕猴桃基地14.5万亩,年产量8.5万吨,亩均效益1.2万元,果农户均年增收3.8万元;香菇产量30万吨,是全国最大的香菇生产加工出口基地,年出口额超10亿美元;中药材种植面积22万亩,山茱萸年产量4000吨,占全国总产量的1/2,“菌、果、药”三大特色产业年产值300多亿元,覆盖14个乡镇120个村,叫响了“让世界爱上中国菇”“中国人的阳光金果”等产业品牌。一渠清水既是生命之水、生态之水,也是发展之水、活力之水,滋养着水源地绿色产业不断壮大,推动水源区经济总量持续健康增长。

“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70%来自这三大特色产业,实现产业增收与水质保护双赢。”南阳市生态环境局西峡分局局长 郭金鹏说。(图片/开金科 曹波)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