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看陕西】喜望稻菽千层浪,“红”“绿”交响南泥湾

【高质量发展看陕西】喜望稻菽千层浪,“红”“绿”交响南泥湾

来源:光明网 2025-10-22 09:39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点击看视频

“花篮的花儿香

听我们唱一唱

唱一呀唱

来到了南泥湾

南泥湾好地方

好地呀方……”

 

歌曲《南泥湾》的悠扬旋律穿越时空

依旧回荡在陕西延安

东南45公里的山川间

这片土地

曾在全民族抗战史上

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如今更以“红”“绿”交织的新面貌

续写着“陕北好江南”的时代新篇

【高质量发展看陕西】喜望稻菽千层浪,“红”“绿”交响南泥湾

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内的雕塑作品。图源:新华社

 

1941年3月

八路军第三五九旅

来到延安城东南约45公里处的南泥湾

彼时的这里还是一片荒山野岭

被当地人称为“烂泥湾”

荆棘遍野、沼泽密布、人烟稀少

战士们以惊人的革命毅力

开始了艰苦的垦荒创业

镐锹起落间,荒岭渐成良田

【高质量发展看陕西】喜望稻菽千层浪,“红”“绿”交响南泥湾

八路军三五九旅在南泥湾开荒生产。图源:新华社(资料照片)

 

经过三年的艰苦奋斗

南泥湾褪去蛮荒

变成“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

“陕北好江南”

更珍贵的是

这片土地孕育出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

 

如今

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里

战士们穿过的草鞋、用过的镰刀

静静陈列于此

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

纪念馆自2021年7月试运行以来

分两层6个单元

集中展示军民大生产时期的风貌

还针对党政干部教育培训群体

专家学者研究群体

中小学生群体

及普通游客群体等

精心准备四套讲解词

让不同受众都能

读懂红色历史、传承南泥湾精神

【高质量发展看陕西】喜望稻菽千层浪,“红”“绿”交响南泥湾

延安市宝塔区南泥湾镇(无人机照片)。图源:新华社

 

时光流转,精神永续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春风中

南泥湾的生态底色愈发鲜亮

曾经的“生态痛点”

变成如今的“风景亮点”

【高质量发展看陕西】喜望稻菽千层浪,“红”“绿”交响南泥湾

南泥湾国家湿地公园景观(无人机照片)图源:新华社

 

南泥湾国家湿地公园的观景台上

远山绵延林海、近水碧波荡漾

银杏与白杨在秋风中染出斑斓色彩

游鱼、野鸭在水草间悠然穿行

甚至能观测到东方白鹳、黑鹳等

国家Ⅰ级保护动物

很难想象,这片生态绿洲

几年前还是坑坑洼洼的废弃矿场

 

自2014年启动湿地试点以来

南泥湾开发区管委会

对“乱开、乱采、乱挖”区域开展专项整治

将其打造成

集生态修复、科普宣传于一体的基地

如今

湿地公园内脊椎动物达232种

其中鸟类132种

区域主体水质稳定在Ⅲ类

成为黄土高原水土保持

与湿地生态修复的示范案例

为陕北干旱、半干旱区

保留了珍贵的完整湿地生态系统

【高质量发展看陕西】喜望稻菽千层浪,“红”“绿”交响南泥湾

游客在南泥湾国家湿地公园内游玩。图源:新华社

 

红色历史打底,绿色生态赋能

看完红色景点后

在青山绿水中休闲游览

成为打卡南泥湾的热门路线

既能看“红”

又能赏“绿”

南泥湾走出了一条

“红”“绿”融合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在南泥湾核心区

有着80多年历史的千亩稻田

就见证着这种融合

当年,八路军三五九旅

治地打坝、修渠引水

水稻种植面积一度达到7000亩

后来因撂荒

稻田面积萎缩至不足300亩

【高质量发展看陕西】喜望稻菽千层浪,“红”“绿”交响南泥湾

延安南泥湾千亩稻田景色(无人机照片)。图源:陕工网

 

近年来

南泥湾响应生态文明建设号召

2019年与北大荒集团合作

引进优质水稻品种和先进种植技术

重建千亩优质水稻生产基地

让“稻菽千层浪”的盛景重现

 

如今的千亩稻田

既是红色景点,也是绿色产业

稻田画观赏区、稻作文化体验区

吸引游客驻足

“稻渔共生”模式提升农业效益

收储的稻米热销市场

秸秆还被制成原生态稻草装饰

装点湿地公园的“稻草王国”

 

自建成以来

这片稻田累计接待游客50余万人次

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000余万元

带动周边群众

发展农家乐、民宿等产业

助力其实现增收

【高质量发展看陕西】喜望稻菽千层浪,“红”“绿”交响南泥湾

南泥湾千亩稻田。图源:新华网

 

从红色垦荒到“红”“绿”交响

南泥湾的变迁是一部奋斗史诗

更是南泥湾精神的传承史

如今,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与湿地公园等绿色景观相映成趣

“农文旅体”融合的新蓝图正在展开

这片热土正以独特魅力

书写乡村振兴

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新篇

【责任编辑:高琳琳】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