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果甜酿新生——西藏僜人新村见闻

十月的高原,山色如黛,云雾缭绕。走进林芝市下察隅镇僜人新村,映入眼帘的是一幢幢灰墙木窗、茅草覆顶的新居,既保留传统风貌,又融入现代元素……

茶香果甜酿新生——西藏僜人新村见闻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2025-10-18 15:10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图为察隅县下察隅镇僜人新村村民在猕猴桃种植基地疏果。本报记者 白玛泽旺 次仁平措 摄

本报记者 卓玛七林

十月的高原,山色如黛,云雾缭绕。走进林芝市下察隅镇僜人新村,映入眼帘的是一幢幢灰墙木窗、茅草覆顶的新居,既保留传统风貌,又融入现代元素;村道干净平整,庭院整洁有序,远处茶园叠翠,近处果香四溢,一幅安居乐业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铺茅草,才是我们僜人的家!”村民新卫夏一边笑着说,一边利落地接好脱粒机电源。他与妻子刚收完玉米,见记者来访,转身端来黄瓜、猕猴桃和玉米。“快来尝尝,都是我们自家种的。”言语朴实,笑容灿烂,透出真诚与热情。

走进新卫夏的新房,宽敞明亮,电视、冰箱、洗衣机一应俱全。墙角整齐地堆放着农具,门外停着摩托车和拖拉机。“这房子防震好、空间大,很安全。”新卫夏笑得合不拢嘴。而几年前,他们还居住在深山的旧寨,人畜混居,交通不便,收入微薄。

转机来自兴边富民政策的实施。2018年,僜人整村搬迁至现址,建新房不仅有国家补贴,还配套了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发放边境补贴、提供生态护林员岗位,尤其是建起了茶叶和猕猴桃种植基地,让僜人群众真正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这里虽偏远,党和国家的关怀一点没少!”45岁的村民罗日龙声音洪亮。他介绍,如今村里有高标准猕猴桃园320亩、高山茶园150亩,大家一年四季都有活干,家家户户年收入超5万元。

特色种植悄然改变着僜人的生活。“公司+农户”模式,让村民在产业基地务工学技术,回家自行发展种植业,走出了一条“务工学技+自主种植”的增收新路。

“在基地干了三年,我学会了修剪、施肥、病虫害防治全套技术。”雄伟龙一边给茶青分级一边说。他家承包10亩茶园,还在技术员指导下套种猕猴桃,去年光茶叶就卖了4万多元。更让他欣喜的是:他家的猕猴桃优果率高,当年就增收2万元。

茶叶基地负责人算了一笔账:村民每亩旱地年收益600元、水田800元,在基地务工每天还能挣160元,只要踏实肯干,一年下来的收入可不少。现在,全村有50多名像新卫夏这样既在基地务工又自家种植的“双薪农民”。

不仅如此,企业还定期请来农业专家培训,向村民传授标准化种植技术。走进猕猴桃种植基地,正在疏果的村民依青向记者展示新学的技术:“每株保留2到3个果最好,这样成熟后的果子果形大、甜度高,价格自然也高。”她家去年跟着基地学种植,8亩猕猴桃收入5万多元。以前只会种玉米的她,现在已经成了村里的技术能手。

技术改变的不只是收入,还有生产观念。每月15日,党群服务中心培训室座无虚席,从修剪茶树、有机施肥,到果品分级、电商销售,村民认真记笔记的样子不输在校学生。“去年学了绿色防控技术,我家果园农药打得少,果子反而更畅销!”僜人新村村民张龙笑着说。

产业振兴为这个边境村庄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2024年,新村农村经济总收入达96.37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2279元。变化写在每一张笑脸上、藏在每一片果园中,更体现在每一个自信而忙碌的身影中。

【责任编辑:马芮】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