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10月18日电 以“和合共生:全球发展的基础与秩序”为主题的通州·全球发展论坛(2025)17日在北京开幕,论坛上发布《人与社会全面发展:面向2050年的人类社会发展战略》报告。
联合国副秘书长、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执行秘书阿尔米达·萨尔西娅·阿里沙赫巴纳在欢迎仪式视频致辞中指出,发展绝不是竞争,而是一项建立在相互尊重、共同责任与可持续价值基础上的人类共同事业。当前全球性挑战交织,人类社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需要合作、共情与担负起共同责任。本届论坛主题直接触及当今世界所需的核心原则,论坛以对话与合作推动全球发展的宗旨与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的使命高度契合,论坛持续关注的人工智能与数字化转型、全球资本流动等议题,不仅对亚太地区尤为重要,更关乎更加公平的全球秩序的塑造。诚挚希望与会各方以论坛举办为契机,分享创新理念、深化交流互鉴、拓展伙伴关系、凝聚发展共识,推动形成集体性的解决方案,共同为建设一个更加公正、和谐、互联的世界贡献智慧与力量。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本届论坛旨在以“和合”破解对立、以“共生”重塑秩序,为不确定的世界贡献超越对立的智慧、重建秩序的框架、指引未来的方向。中国人民大学愿同国内外各界一道,以和合共生的愿景凝聚发展合力,推动四大全球倡议落地落实,朝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未来坚定前行,共同开辟和平、安全、繁荣、进步的光明前景。
论坛以七种语言发布《人与社会全面发展:面向2050年的人类社会发展战略》报告。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郑新业介绍报告内容。
报告聚焦全球发展领域的核心议题,梳理了不同阶段发展理念脉络,对“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理念(CDGs)作出进一步阐释,并提出践行CDGs的五大战略框架:以人民为中心确立发展的根本取向、以绿色发展为支撑确立发展的自然边界、以包容合作为导向重塑发展的世界格局、以有效治理为保障揭示发展的制度逻辑、以科学评价为指引重构发展的衡量范式。报告进一步提出消除贫困与乡村振兴、粮食安全与农业现代化、产业发展与经济多元化、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建设、绿色转型与气候变化应对、全球公共卫生与健康合作、教育合作与人力资源开发、金融支持与发展融资等全球发展八大优先领域行动路径,并建议各国凝聚社会共识,将CDGs纳入中长期规划,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推动四大全球倡议落地落实、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走深走实,最终实现人类社会的美好愿景。
本次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和通州区人民政府共同承办。作为中国首个以“全球发展”为核心主题、贯彻落实全球发展倡议的国际论坛,通州·全球发展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于2023年创办,以“关注全球发展、关怀人类命运”为宗旨,构筑世界各国政界、学术界及商界共商共议全球发展战略问题的高端对话平台,为中国与全球发展实践提供理论指引和智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