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5日,关于“卫星互联网牌照即将发放”的消息引发市场广泛关注。这一动向被普遍解读为我国卫星互联网商业化进程的重要里程碑。8月2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发布《关于优化业务准入促进卫星通信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展现出国家在推进产业开放过程中对民营企业的高度重视。与此同时,行业关注点正式从“是否开放”转向“如何落地”。
事实上,支持民营企业参与航天领域建设已成为近年来明确的政策导向。自2023年以来,从《关于创新信息通信行业管理优化营商环境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到2024年7月的正式文件,再到本次《指导意见》,政策层面持续强调“统筹推进电信业务向民间资本开放,不断拓宽民营企业参与电信业务经营的渠道和范围”和“有序推进卫星互联网业务准入制度改革,更好地支持民营电信企业发展”。这一系列政策安排展现了国家推动产业发展的坚定决心和稳健务实、循序渐进的推进思路。
9月初,当中国联通率先获得牌照,加上此前已持牌的中国电信和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星网),以及未来几乎毫无悬念将入局的中国移动,“国家队”企业已共同构成产业发展的先行力量,但备受期待的民营商业航天企业身影尚未出现。然而一个健全且富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必然包含民营企业的深度参与。民营企业应通过其特有的创新活力、成本控制能力和快速迭代机制,为产业生态提供所需的“鲶鱼效应”,与国家队形成互补,共同繁荣我国的卫星通信产业,为全球太空经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