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全球经济格局,人工智能国际合作正在成为全球提升效率、推动转型的重要工具。但这一领域仍面临规则分化、资源碎片化、协作受限等挑战。在此背景下,9月23日,李强总理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召开的全球发展倡议高级别会议上提出《“人工智能+”国际合作倡议》(以下简称“倡议”),进一步为人工智能全球合作指明方向、确立原则,也为世界经济复苏注入了信心与动力。
中方始终致力于推动人工智能领域的国际合作与治理。2023年,中方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提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为全球人工智能发展与治理指明了总体方向。2024年,第78届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中国主提的《加强人工智能能力建设国际合作决议》,标志着中国理念上升为广泛国际共识。今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发布的《人工智能全球治理行动计划》再次强调“人工智能可以是造福人类的国际公共产品”理念,以13项行动框架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全球协作。
《“人工智能+”国际合作倡议》是对此前围绕全球人工智能治理一系列重要顶层设计的细化与落实,延续了中方智能向善、互相尊重、公平普惠、开放合作等一贯主张,也是中国践行多边主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又一生动实践。这一倡议的核心价值在于系统性提出了人工智能赋能全球发展的路径,立足中国实践,着眼普惠共享,秉持相互尊重、互利共赢原则,呼吁各国结合自身国情,重点围绕民生、科技、产业、文化、人才等社会共同关切领域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勾勒出国际社会携手共建智能未来的务实路径。
今年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七次会晤期间,多国专家和代表明确表示希望发展安全可控、尊重本国需要的人工智能。在这样的背景下,这一倡议不仅回应了各国发展符合自身国情的人工智能前沿需求,也为中方深化“人工智能+”国际合作提供了方向和机遇。
在近日闭幕的第十二届北京香山论坛上,一个核心共识愈发清晰:要真正弥合人工智能时代日益扩大的“智能鸿沟”,必须超越传统上“技术援助”的简单叙事,转而从多边机制、政策协同、资源共享多维度共同发力。首先,融入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多边合作框架,推动工业人工智能产业合作、标准制定与治理实践纳入全球议程。其次,在双边与多边机制中强化政策协调,通过规则互认与监管协同,降低跨国合规成本,提升合作效率。最后,推动跨层级、跨领域资源与人才的流动:科研机构开放数据,教育机构培养人才,企业打造合作平台,政府提供资金与政策引导,降低应用门槛,加快成果落地。
全球工业人工智能联盟卓越中心作为联合国框架下首个聚焦人工智能合作的国际机构,正积极推动“人工智能+”跨领域融合应用与技术合作。该中心由联合国工发组织、工业和信息化部与上海市政府共同发起,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建设运营。自在沪揭牌成立一年来,中心围绕“国际AI会客厅”和“AI产业加速器”两个定位,打造全球交流中心、政策智库中心、产业集聚中心、技术创新中心、能力建设中心等功能平台,链接上海与俄罗斯联邦储蓄银行、联合国大学、罗马尼亚科学院、马德里理工大学等20余个国际顶尖政产学研机构,聚焦“AI+医疗”、“AI+环境”、“AI+云计算”等重点领域开展务实合作,构建起覆盖欧亚美洲的人工智能国际合作创新网络,为促进各国与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政策交流与务实合作搭建了优质平台。可以说,中方所构建的并非封闭阵营,而是一个推动技术、标准与知识全球流动的开放网络,其生命力正源于对共同发展权利的尊重。
尽管当下合作仍面临壁垒与割裂,但《“人工智能+”国际合作倡议》已为世界指明方向。未来,各国应摒弃零和思维,以互利共赢为原则深化合作,让人工智能在推动增长的同时,更好服务人类福祉。唯有如此,才能绘就技术向善、全球共赢的新篇章。
(作者:宋海涛,系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全球工业人工智能联盟卓越中心总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