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江南新画卷·文旅奋进新宁夏 | 石炭井何以成为光影追逐的“年代剧圣地”?

塞上江南新画卷·文旅奋进新宁夏 | 石炭井何以成为光影追逐的“年代剧圣地”?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9-22 15:48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斑驳的街道、静止的铁轨、早已停转的矿井,仿佛一切都被时间按下了暂停键。然而,当导演和摄影师走进这里,却像发现了一个“未曾设防的影棚”:年代感扑面而来,生活痕迹随处可见,连空气里都弥漫着历史的厚重气息。

9月16日,由宁夏文化和旅游厅主办,五市文旅部门协办的2025宁夏文旅高质量发展采访活动走入宁夏石嘴山大武口区,一座沉睡多年的煤城——石炭井。

没有刻意迎合影视而布景,却因自身的真实与沧桑,成为剧组竞相追逐的“年代剧圣地”。人们才恍然发现,这片土地不仅承载了煤炭工业的辉煌记忆,也守护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与情感。

石炭井是新中国“一五”时期十大煤炭基地之一,几代人曾在这里挥洒汗水。如今,矿井早已停歇,但成片的厂房、窑炉、传送带廊道依然屹立。它们不是冰冷的废墟,而像是凝固的时钟,完整保留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社会肌理。

讲解员常说:“这里是一部活着的时代年谱。”走在街巷间,理发店的招牌、国营饭店的木匾,甚至居民楼窗台上的铁护栏,都与数十年前的生活一脉相承。这样的真实感,让人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六七十年代。

石炭井之所以能吸引剧组,不只是因为有可供拍摄的场景,更因为有人用记忆守护着这些场景。退休返聘的环卫站长葛义红就是其中的代表。“我从小在这里长大,哪个沟沟坎坎都知道。只要把照片拿出来,我就知道哪有这个景。剧组都戏称我是他们的‘编外人员’。”葛义红笑着说。

几十年来,她和许多老居民一样,始终没有离开石炭井。日复一日的守望,使他们对这片土地的熟悉远远超过地图。正是这种“活地图”般的本地记忆,为影视创作提供了最精准的指引,也让小镇的生活痕迹在镜头中更加真实。

来过石炭井拍戏的导演们说,石炭井的“年代感”不只是布置出来的,而是从土地里长出来的。褪色的红砖、锈迹斑斑的铁轨、矗立半世纪的烟囱……这些都带着与生俱来的影像气质。无论是《山海情》里西海固的风土人情,还是《万里归途》中需要的真实背景,都能在这里找到呼应。

对创作者而言,这里无需粉饰,它本身就是一座天然影棚;对本地人而言,这里不是道具,而是他们生命的一部分。正是这种“生活与影像同频”的特质,让石炭井区别于其他影视基地。

一位讲解员说:“我们希望大家看到的不是一个被遗弃的矿区,而是一段可以继续讲述的生活。”今天的石炭井,既是镌刻在贺兰山脚下的煤炭记忆,也是被镜头重新点亮的光影新地标。这里没有矫饰的华丽,却有岁月沉淀出的厚度,有生活留下的真实。

正是这份独特的气质,让石炭井在无数剧组的镜头中成为“年代剧圣地”。而当地人几十年如一日的守护与热爱,又赋予了这片土地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在宁夏文旅高质量发展的蓝图中,石炭井不仅是影视创作的宝库,更是一扇打开的窗口。透过这扇窗口,人们能够看见宁夏的厚重历史与时代印记,也能感受到这片土地上依旧澎湃的生活气息。

石炭井的故事,正在被更多人看见;石炭井的魅力,也必将吸引更多人走来。

(中国日报宁夏记者站 胡冬梅)

【责任编辑:陈秋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