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关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当前,面对思想观念多元多样、传播渠道深刻变革的新形势,一些思政课堂仍存在吸引力不足、说服力不强、感染力不深的问题。思政课要真正发挥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核心作用,关键须在一个“润”字上做足文章、求得真章,实现春风化雨、入脑入心。
要深“润”其心,解决“为何信”的根基问题。思政课的核心使命在于铸魂育人,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如果学生对课程传授的价值理念缺乏内在认同,再精巧的形式也如同无根浮萍。这要求思政课必须筑牢信仰之基,深刻阐明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时代化成果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点的罗列,而要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将宏大叙事与历史逻辑、现实成就紧密结合。要善于运用历史纵深对比、国际视野观察,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要直面学生思想困惑,用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现实关切,用强大的真理力量征服人心,使青年一代在纷繁复杂的信息洪流中,能够明辨是非、坚定立场,真正从内心深处认同国家发展的道路、理论和制度,解决“为何信”的思想根基问题。
要活“润”其言,解决“如何讲”的方法问题。思政课的生命力在于其“活”的灵魂。要避免刻板说教和单向灌输,关键在于创新话语体系和教学方法,让真理的甘泉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流淌。这要求教师转变角色,从“传声筒”变为“引导者”、“对话者”。在内容上,要善于“润色”表达,将抽象理论转化为贴近学生生活、认知水平和兴趣点的鲜活语言和生动案例。在方法上,要大力推动“课堂革命”:鼓励学生对热点事件、理论难点进行深度思辨,在观点碰撞中深化理解;组织红色研学、社会调研,让学生在“行走的课堂”中感悟家国情怀;以艺术之美滋养精神世界,将优秀文艺作品、非遗文化引入课堂,让思政课既有思想深度,又有情感温度,更有时代气息,真正解决“如何讲”才能入耳入脑的问题。
要久“润”其行,解决“怎么做”的转化问题。思政课的终极价值,在于引导学生将知识内化为信念、外化为行动,实现知行合一。检验思政课的成效,最终要看学生是否能在人生选择和社会实践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要求思政课的效果不能止步于课堂的“一时感动”,更要追求“长久浸润”后的行为自觉。要注重在价值引领中强化担当意识,将个人理想融入时代主题和国家发展,引导学生思考“我能为国家和社会做什么”;要注重在实践锻炼中锤炼过硬品格,通过志愿服务、社区实践、劳动教育等,让学生在服务社会、奉献他人中体认责任、增长才干;要注重在榜样感召中激发内生动力,讲好科学家、英模人物、身边榜样的奋斗故事,让崇高精神可感可学。当青年学子开始自觉用课堂所学观察社会、指导实践,在面对是非曲直时能坚守原则,在个人发展中能心系家国,在关键时刻能挺身而出,思政课才真正完成了从“知”到“信”、从“信”到“行”的深刻转化,解决了“怎么做”的实践问题,达到了“润物无声、育人无形”的最高境界。
思政课之“润”,是信仰的浸润、智慧的滋润、行动的滋养。唯有在“润”字上求真章、下苦功,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才能让思政课真正成为一盏点亮心灯、指引航向的明灯,培养出一批批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时代新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生生不息的青春力量。
(会昌县张磊、李根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