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老兵"姚振峰:与绥江洪峰的较量

今年以来,广东省遭遇多场台风带来的强降雨,一轮轮强降雨导致江河水位上涨,汛情形势严峻。

"水文老兵"姚振峰:与绥江洪峰的较量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9-15 11:05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9月15日电 今年以来,广东省遭遇多场台风带来的强降雨,一轮轮强降雨导致江河水位上涨,汛情形势严峻。

在与江河洪水的较量中,广东水文人迎难而上,全力做好水文测报工作,为全省筑牢防汛"安全网"提供坚强的技术支撑。"水文老兵"姚振峰,便是其中的一位优秀代表。

2025年6月24日,炽热的阳光炙烤着怀集河南东路,绥江恢复了往日平静,洪水肆虐过的痕迹,已化作一层轻薄干泥,车辆驶过腾起阵阵黄尘。

在广东省水文局怀集水文站,49岁的站长姚振峰依然在岗。这位奋战水文战线31年的"老兵",刚刚带领团队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防汛战役。

台风"蝴蝶"引发强降雨,绥江怀集段在短短4天内连遭3轮洪峰冲击。6月18日7时05分,站房水尺定格在55.22米——这个建于1957年的老站,迎来了建站以来的最高洪峰,超出警戒线5.22米。

惊涛骇浪的96小时里,姚振峰带领一群"80后""90后"队员,用专业和坚守筑起了一道无形防线。他们精准捕捉的每一组水文数据,都为怀集县城7万群众的安全转移,抢出了生死时速般的宝贵时间。

"孤岛"鏖战——与洪峰的极限赛跑‌

四天三夜,洪峰接踵而至。6月15日晚首波洪峰水位52.69米,6月16日晚第二波达52.94米。6月17日预报水位将复涨至54米时,真正的考验来临。

临江而建的怀集水文站,即将沦为水中孤岛。站内仅剩姚振峰一人。窗外,暴雨倾盆,江水裹挟着狂怒,疯狂涌入站房一楼,直逼二楼。面对救援艇第一次靠近时的急切呼唤,姚振峰斩钉截铁:"‌只要自记井的浮子水位计还在转,只要数据还能传出去,我必须留下!‌"

这份坚守源于刻骨的清醒:"水文站报出的每一组数据,都直接关乎群众安危、救援调度和防汛成败。数据就是生命线,不仅要测得到、报得出,更要‌百分百准确‌!"

为确保万无一失,他早已未雨绸缪——功能水尺最高刻度55.7米,若被完全淹没怎么办?洪水漫过站房一楼膝盖深时,姚振峰果断安排站内其他5名技术人员转移至旁边的怀城大桥,在桥头花池紧急加装临时水尺。站外,年轻队员牵着绳、打着灯,风雨中冒险操作走航式ADCP测流;站内,姚振峰紧盯浮子水位计、功能水尺与临时水尺三方数据,反复核对。

期间,站房内电话铃声此起彼伏,群众和商家焦急询问水位,以便决定是否将物资转移至更高处……

6月18日凌晨2时42分,水位升至54.94米,自记井的浮子水位计不堪重负,停止了转动和数据发送。"这里已完成使命,站房里没必要留人看守了。"姚振峰当机立断,从二楼窗口跃入救援艇,撤离到桥上监测点,与同事们会合。

江河为家——31载的"水文基因"‌

"‌数据是水文的生命线!‌"这信念如灯塔,照亮了整个怀集水文站应急监测小组。

1997年出生的陈昌语,熬红的双眼紧盯着ADCP测流系统屏幕,捕捉每一组关键数据;胡逸沛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每十分钟一次的水位变化;星夜从四会驰援的魏林合,双腿淤肿却寸步不离测流岗位。罗健斌和阮毅的双手被绳索勒出道道血痕,仍奋力拽住湍急江水中重达几十斤的流速仪,只为获取最完整的水文资料。

这群年轻人与姚振峰并肩作战,在断水断电断网断路的极端环境下,坚守怀城大桥观测点,依靠走航式ADCP精准完成15次关键测流,完整刻录下洪水暴涨的全过程。

6月18日7时05分,水位飙升至55.21米,他们手中的卫星电话成为唯一的"生命线"。小组成员轮番值守,坚持每10到15分钟报汛一次,高强度人工报汛持续整整24小时,成功报送水位数据200余份,为防汛决策提供了不间断的关键支撑。

洪水来袭之前,姚振峰已在站里连续值守两天两夜。6月15日,首轮洪峰水位52.69米刚至,父亲节的温暖烛光与他无关,水文站的灯火彻夜长明。"从6月15日到6月24日,他只匆匆回过两次家,拿了换洗衣服就回站值班。"姚振峰的妻子黄旦花,是怀集县龙西村委会的工作人员,多年来她早已习惯洪水多发季节丈夫不着家,"这次洪水退了也不归家,是因为站门被冲坏了,他得看着。"

洪水肆虐时,黄旦花忙于转移群众之余,也不免忧心丈夫的安危,关切的电话却总被丈夫匆忙挂断:"要报数据,还要接群众电话,别占线……"

"干水文这行的都明白,守好数据就是守好万家平安。"短暂休息时,姚振峰点开手机里7岁小儿子的唱歌视频。"值守时我很少联系家里,家人都习惯了。"他语气平静。

怀集水文站建筑年代久远,洪水裹挟的漂浮物数度猛烈撞击站房外墙,怕不怕坍塌?对此,姚振峰淡然一笑:"这是我的工作,怕也不能跑,数据不能断。"这份融入血脉的责任感,是31年风浪刻下的"水文基因"。

扎根沃土——江河守望者与烟火人间‌

洪水退去,怀集水文站一楼墙皮剥落,但生命力已然复苏:站门口两侧,摊贩摆起了菜刀、磨刀石、皮带,吆喝声渐起。洪水冲刷过的小城,正恢复烟火生机。

"摆摊的老乡常进来歇脚喝水,对面的商家也来借水鞋搞卫生,都不容易,我们从不赶人。"姚振峰说。洪水期间,群众自发送来干粮饮料,便是对这群江河卫士深情回馈。

"我做好我的工作,不求表扬。"常年风吹日晒留下古铜肤色,眼角笑纹沉淀着三十一载江河岁月,朴实的话语是他的初心。

"当时他一个人在站房里,我们都非常担心,想让他赶紧出来。"在陈昌语眼中,姚振峰认真负责,他对数据准确性的极致苛求,使怀集站的水文资料在整个肇庆名列前茅。绥江的流速、水位、流量、水质、泥沙……这些基础数据,支撑着绥江流域的防汛安全、航运安全、生态安全、环境安全。

55.22米——这个冰冷的刻度,最终成为怀集水文史上的最高印记。但在姚振峰和他的同事们心中,它更是一个炽热的注脚,承载着7万群众得以安然转移的生命重量。

在江河岸边,在平凡岗位上,正是千千万万如姚振峰般的"江河哨兵",以专业为矛,以责任为盾,夜以继日地守护着那条无形的"水文生命线"。他们丈量江河脉搏,聆听风雨讯息,为身后的万家灯火筑起一道数据长城。(完)

【责任编辑:李朋辉】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