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 | 看完阅兵,我们为什么安全感爆棚?

当东风-5C液体洲际战略核导弹亮相时,现场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和喝彩。特别是当解说员说到“打击范围覆盖全球”时,广场上包括我在内的近五万名观众直接沸腾。

记者手记 | 看完阅兵,我们为什么安全感爆棚?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9-05 13:27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记者蒋成龙

作为一名记者,2025年9月3日,我很幸运能够在北京天安门广场见证了新中国史上第二次胜利日大阅兵。这场宏大阅兵是为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让我感到很奇妙的是,10年前的9月3日,我同样在天安门广场,但当时我是一名大学生志愿者,在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中协助医疗服务。

我记得十年前那天的凌晨,映着夜色,我们一大批志愿者沿着紫禁城高耸的红墙行走,目的地是天安门城楼东侧的临时观礼台。期间,我们经过严格安检,不时听到长安街上的受阅部队高喊“向右看”。就这样,我们等待着黎明的到来。

中国日报记者 冯永斌 摄

十年后的9月3日,我再次听到了那一声声熟悉且响彻云霄的“向右看”,顿时一种强烈的时光轮回感涌上心头。同样令我感到熟悉的,还有现场观众们的欢呼声,以及装甲车和战机经过广场时发出的巨大轰鸣声。

不过这次,在听到观众们接连不断的热烈欢呼时,我想到了更多。

当东风-5C液体洲际战略核导弹亮相时,现场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和喝彩。特别是当解说员说到“打击范围覆盖全球”时,广场上包括我在内的近五万名观众直接沸腾。

我相信在电视机前和手机屏幕前的每个中国人也是一样。

但我很清楚,观众们这波沸腾的背后,是一种发自心底的、“被国家保护得很好”的安全感,并不是一种“因为意识到自己实力超强从而可以霸凌他人”的优越感。

这种思维方式,显然源自我国古代“以武止戈”的军事哲学。这种思想已经延续了数千年,至今仍是我国当前国防发展战略的思想内核之一。

因此,从2015年到2025年,尽管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国际局势也日趋紧张,但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始终保持了连续性和稳定性。10年间,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周边安全形势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中国仍然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可预测的、且尊重国际秩序的国家。

中国日报记者 朱锋 摄

3日凌晨,在出发前往天安门广场之前,我专门回看了我的朋友圈,重温了十年前第一次胜利日阅兵时的照片。我发现,当时自己的兴奋感多半来自一个能参与国家盛事的难得机会。而今天,我开始用不同的角度看待这场纪念80年前伟大胜利的盛会。

毫无疑问,在20多位各国领导人的共同见证下,今年的胜利日大阅兵注定是一场影响深远的盛事。

因此,当我看到西方媒体称中国正利用阅兵来打造“由中国主导的国际秩序”时,我只想说:第一,不过度解读是一种能力;第二,在如今的国际形势下,和平、尊重、确定性和可预见性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

· 记者手记 | 记忆的日出:当历史与我们相互凝望

· Proud of peace, progress

· 记者手记 | 看完阅兵,我们为什么安全感爆棚?

· Strength offers deep sense of security

· 记者手记 | 从此,我对红色有了全然一新的感受

· Red is the color of joy, pride

· 记者手记 | 我在中国,成为历史的一部分

· From online to watching on site

【责任编辑:李朋辉】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