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评析】用心打造“博物馆奇妙夜”

【文化评析】用心打造“博物馆奇妙夜”

来源:光明日报 2025-08-20 12:32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作者:李晓

这个暑假,全国众多博物馆开启夜游模式。数据显示,7月以来,某旅游平台上有关“夜游”的搜索量环比增长100%,其中夜游博物馆是热门项目。根据调研结果,超过1/3的国家一级博物馆在暑期开展了夜游活动,有些馆内门票一开售就“秒空”。作为一种文化消费新趋势,博物馆夜游何以受到众多游客青睐?又该如何让热潮持续下去?

在文化消费形式日益丰富的今天,夜游项目以其独特的光影效果、表现形式为游客创造出与众不同的游览体验,很好地回应了公众的消费需求,是其广受欢迎的重要原因。例如,国家自然博物馆开放夜场参观,以“光韵”为主题,举办“3D楼体投影灯光秀”“发光植物微展览”等科普活动,以奇幻的灯光效果再现寒武纪生命爆发的壮阔场景,引来一众参观游客。

此外,夜游活动有效推动了馆内的错峰参观,让更多“上班族”能够灵活地安排观展时间,可以说是一种对博物馆运营时间与空间的延长与拓展,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客流过多带来的压力。

夜游火了,势必会带动场馆内外相关产业的一系列“连锁反应”,比如,上海博物馆在推出“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期间,数百款具有异域风情的文创产品供游人挑选,销售总量和收入均创新高。与此同时,馆外的餐饮、住宿、交通等也相应得到带动,进而有效激活了消费新引擎。如此看来,这不仅仅是文博场馆在运营方式上的创新探索,更是一种对区域内文旅资源的重新配置,或可成为城市“夜经济”生态链条上的重要一环,为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提供有力抓手。

当然,博物馆夜游项目增多,可能会带来人力、资金、内容策划以及安保等方面的多重压力。怎么有效安排人手、优化馆藏资源,如何在馆外做好游客疏导、后勤保障等工作,都将决定夜游项目能否可持续、健康地发展下去。更重要的是,夜游项目不应仅是白天展览的延长与复刻,唤醒更多“沉睡”资源、避免活动项目的同质化等,是做好夜游博物馆“后半场”的关键所在。

今年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就明确提出,“支持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丰富文旅业态”“支持各地对消费集聚商业区的夜间照明和夜景灯光升级改造”“因地制宜延长热门景区、文博场馆开放时间,通过多种方式做好夜间开放保障”。如何让“博物馆奇妙夜”更加精彩?须将其置于整个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大棋局中来思考,从多维度实现系统性升级。一方面,文博场馆要“苦练内功”,主动走出“舒适区”,激活“自我造血”能力,增强独特吸引力;另一方面,不妨积极“走出去”,与社会力量共享资源,在策划内容、文创开发等方面寻求“外脑”、博采众长。

可见,当博物馆打破时空限制向公众敞开大门,灯光照亮的不仅仅是历史文化瑰宝的光彩,更是人们心中对优质文化的渴望、对精神丰盈的追求,这些正成为塑造城市文化新格局的强大推动力。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20日 02版)

【责任编辑:王文倩】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