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基层治理的鲜活力量。今年以来,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以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等场所为依托,创新推行“志愿服务+”模式,将志愿服务深度融入环境整治、民生服务、文化惠民、基层治理等重点工作,推动“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在县域大地落地生根,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温暖动能。
志愿服务+环境整治:擦亮城乡颜值“新底色”
新野县将志愿服务力量精准嵌入城乡环境整治全流程,广泛动员党员、青年等群体积极参与,聚焦乡村主干道、河道沟渠等重点区域,纵深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志愿服务活动。
在城区,常态化开展“周末大扫除”,志愿者聚焦背街小巷、老旧小区等薄弱环节,清理乱堆乱放、铲除小广告,用“小扫帚”扫出“大整洁”。
在农村,志愿者们化身“生态卫士”,参与河道清淤、垃圾分类宣传,推动“人居环境整治”从“干部干、群众看”向“全民参与、共建共享”转变,持续提升城乡环境品质。
志愿服务+民生服务:织密群众幸福“保障网”
新野县聚焦“一老一小”、特殊群体等民生痛点,打造“菜单式”志愿服务项目,让民生服务更精准、更暖心。
针对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志愿者常态化开展“上门理发、健康义诊、陪伴聊天、智能手机教学”等暖心服务,精心织密“老有所依、老有所乐”的民生保障网。上港乡、沙堰镇等积极联动县医院医护团队与卫生院志愿者,组建专项服务队伍深入敬老院和乡村一线开展义诊活动,不仅为老人们提供基础医疗检查,更送上细致的健康咨询和用药指导,让专业医疗关怀穿透服务“最后一公里”。
围绕儿童成长痛点,该县志愿服务联合会每年定向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助学支教”等精准服务,通过课业辅导、兴趣培养、心理陪伴等行动,照亮孩子们的成长之路。
志愿服务+文化惠民:点亮城乡文化“新图景”
新野县将志愿服务与文化惠民深度融合,文艺志愿者成为文化浸润城乡的核心力量。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组建的文艺志愿者队伍,走进乡村集市、社区广场,通过“戏曲进乡村”“艺暖千万家”等活动,把戏曲、才艺等文化盛宴送到群众家门口。
王庄镇移动广场的“推动移风易俗”主题戏曲活动中,志愿者在现场引导秩序,向群众细致讲解戏曲中厚养薄葬、抵制高价彩礼的内涵,让演员们的精彩表演与文明理念同步传递,让新风尚随戏曲深入人心。
白河滩公园城市广场的“我的乡村文化合作社”才艺大赛上,志愿者全程参与组织协调与现场服务,保障18个节目顺利登台,既为文化能人搭台,更推动文旅融合,为乡村振兴注入文明活力。
志愿服务+基层治理:激活社区共治“新动能”
新野县将志愿服务融入基层治理链条,引导志愿者当好政策宣传员、矛盾调解员、民情收集员,让“志愿红”成为基层治理的“生力军”。
在社区,志愿者深度融入“网格化管理”体系,成为协助网格员开展政策宣传解读的重要力量。沙堰镇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组建党员干部理论宣讲志愿服务队,创新采用“板凳会”“庭院课堂”等接地气的形式,用通俗语言把党的政策讲清楚、讲透彻,让政策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而在新野县汉城街道南关社区,“志愿服务+基层治理”的实践更显精准高效。针对大桥路农机长期占道的民生堵点,社区以党建为引领,将志愿服务贯穿问题破解全流程:党员志愿者带头加入专项工作组,逐户走访47家商户并建立“一户一档”,通过居民议事会、商户座谈会精准摸清“商户缺固定展销场地、居民盼道路畅通安全”的核心诉求;市场建设阶段,志愿者化身政策宣传员解读规范经营政策,打消商户顾虑;市场运营后,又与管理人员联合巡查,协助签订自律公约。这场“疏堵结合”的治理实践,不仅推动商户从“占道散卖”转向“规范集聚”、生意更红火,更让主干道告别拥堵、居民出行安全更顺畅——志愿者用“暖心服务”生动诠释了“志愿服务+”对基层治理的坚实助力和对城乡文明的持续赋能。
从环境整治“参与者”到民生服务“践行者”,再到基层治理“助力者”,“志愿服务+”模式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抓手。据介绍,新野县将持续完善志愿服务保障机制,加强志愿者培训、优化服务项目、健全激励制度,吸引更多人加入志愿服务队伍,让“志愿红”遍布城乡角落,为建设幸福美好新野凝聚更多“向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