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
藏戏选段、藏地民歌、囊玛、扎念琴……这场演出集合了西藏本土的原生态表演和拉萨、山南等地区的藏式生活美学,还添加了藏语说唱等新鲜元素。不过,这不是在西藏的一场演出,而是位于北京的“你好西藏”小剧场。剧场通过“一季一城”的文化展播计划,让观众无需远行即可感受西藏魅力。
“你好西藏”小剧场的总制片人是一位年轻的“90后” 女孩,执行团队成员多为“90后”“00后”,他们把目光投向西藏文化的年轻化表达。怎样突出小剧场特色?如何在节目形式上进行创新?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前往拉萨,见到了格桑央拉。
“你好西藏”小剧场总制片人 西藏甜茶文化艺术创意有限公司负责人 格桑央拉: 我们在打造小剧场的时候,有一个原则就是希望保持整个文化的一个原真性。整个演出分成上中下几个篇章,有一些顺序上的承接,内容上也有一些线索。我们团队的年轻编导、很多小伙伴都贡献了自己的智慧。所以我们演出时长不长,第一季第二季都控制在60到70分钟左右。
格桑央拉出生在西藏日喀则的一个边境小城,以优秀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她告诉我们,学成之后回到家乡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
“你好西藏”小剧场总制片人 西藏甜茶文化艺术创意有限公司负责人 格桑央拉: 我回到拉萨和我自己所学的专业有很密切的关系,我自己对文化艺术非常感兴趣,我们西藏其实有很多艺术家、文化艺术资源、民间艺人,有很多这样的群体和内容。但好像呈现的平台比较少,我一直觉得艺术没有大家想得那么远,它应该要离生活很近。
抱着这个想法,格桑央拉和她的团队策划了“拉萨城市考古”“甜茶馆艺术季”等活动和旅游线路,深入挖掘西藏的历史和自然人文资源,将艺术融入拉萨的街头巷尾。
“你好西藏”小剧场总制片人 西藏甜茶文化艺术创意有限公司负责人 格桑央拉: 我们这一代人,我们的下一代人应该加入自己的东西、自己的想法、自己这一代的生命力到这些所谓“老” 的东西里面。不仅仅是保存、保护,它要有在今天的一个发展,要让年轻人去接受、去喜欢,去觉得跟自己有关系。
总台央视记者 李凌菲: 在拉萨这座拥有1300多年历史的古城中,时光的痕迹深深印刻在拉萨市内街头巷尾的古建筑中。现在一些古建筑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展现出西藏文化时尚和现代的一面。
吉本岗艺术中心的前身是始建于19世纪下半叶的吉崩岗拉康,内部保留大量清代壁画,曾是拉萨古城地标之一。经古建筑活化完成了保护性修缮后,升级改造为吉本岗艺术中心,在2021年7月免费向公众开放。
吉本岗艺术中心联合创始人 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理事 方堃: 吉崩岗拉康有200年的历史,宗教意义上,它曾经是有抵御英军入侵这样一个仪轨功能的古建筑。在这里我们现在一方面在外廊常设的是拉萨古城历史风貌的展览,同时也兼顾了美术馆的功能,有很多藏族、汉族一线艺术家在这里做个人的展览。 所以我们今天来看,吉崩岗拉康就从过去的宗教能量中心,逐步变成了服务于老百姓、服务于游客的当代艺术中心。
吉崩岗拉康建成时,不仅配套制作了大量造像、绘画作品,还尽数保存了佛塔原有的十万枚被称作“擦擦”的脱模泥塑,但改造运营团队在清理古建遗存时仅找到三枚。在转型成为公共艺术空间两年后,吉本岗艺术中心与周边社区的联结逐渐紧密,也逐步得到周边居民的认可与支持。
吉本岗艺术中心运营主管 蔡栋伟: 2021年我们开馆的时候只在空间内找到了三枚(擦擦),2023年10月左右,我们社区忽然来了一个戴帽子戴口罩的爷爷,说手中有21麻袋的吉本岗擦擦,所以他观察了两年的时间,以一种很信任的方式为我们捐献回了2800多枚擦擦。我们也希望一直和社区进行互联,希望更多的社区居民和内地客人能够看到我们文化空间现在的发展。
据文献记载与口述回忆,吉崩岗拉康曾因风铃声闻名拉萨。200多年后,风铃声依旧,这座古建筑因更多人的付出与努力而重新绽放。
在西藏,创新融合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时代光彩,也增强了更多年轻群体对西藏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感受着来自雪域高原时间和空间的深沉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