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千年文脉 台湾青年重走“科举之路”

2025年8月,由全国台联文宣部、北京市台联、福建省台联、山西省台联和福州市台联共同主办的2025年台湾学子重走科举路研习营成功举办。

溯源千年文脉 台湾青年重走“科举之路”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8-18 19:29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8月18日电(记者 史雪凡 张怡 实习生 符瑛致)从八闽古城的钟楼到京师宫阙的红墙,从关帝庙的檀香到长城脚下的夜色,一群台湾青年踏上了“重走科举之路”的文化旅程。2025年8月,由全国台联文宣部、北京市台联、福建省台联、山西省台联和福州市台联共同主办的2025年台湾学子重走科举路研习营成功举办。历时十二天,他们沿着古代台湾士子北上应试的路线,追寻文脉、体味历史,在沉浸式的体验中感悟两岸割不断的文化纽带。

(开营仪式合照)

科举之路在八闽大地启程。走进福州历史文化名城展示馆和省档案馆的展厅,青年们面对泛黄的奏折、古老的印章与档案,感受到“共同记忆、共同家园”的深厚意蕴。船政文化博物馆的展陈,讲述了近代中国从科举制度走向新式教育的历史转折。在三坊七巷,青石板路承载着文人的雅集与乡间的家信,福州台湾会馆更是两岸情谊的见证。

在模拟“乡试”的现场——闽江学院教授讲述当年台湾士子赴考背后的故事。青年们换上汉服,肃整衣冠,行敬拜先师之礼;在“云游科举路”的互动体验中,他们跨越时空走进贡院、感受殿试,提笔答卷、等候金榜,仿佛置身百年前的考场。

(开营仪式现场,台湾青年身着汉服肃整衣冠,模拟”乡试“)

台湾青年们一路向北抵达山西,在解州关帝庙巍峨的殿宇之中,他们跟随讲解员聆听关公的传奇故事,体会忠义仁勇如何影响中华文化与社会秩序。在“中华宰相村”闻喜裴村,他们了解裴氏家族培育出宰相与将军的传奇,感受科举制度对人才选拔、社会流动与家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性。青年们还亲手体验掐丝珐琅制作,感受匠人精神与古代学子寒窗苦读、金榜题名的跨时空呼应。在太原,学子们登上全国唯一的科举放榜宣唱场所——唱经楼,感受科举文化的庄重与历史价值;洪洞大槐树、平遥古城与晋祠博物馆的参访,让他们全方位理解三晋大地的文化积淀与多元历史。

(营员们在“中华宰相村”,了解科举文化的传承历史)

抵达北京,这座曾经承载无数学子科举梦想的帝都,台湾青年们迎来了旅程的最后一段文化洗礼。故宫太和殿前,营员们沉浸于古代科举“殿试”氛围。朱墙金瓦、雕梁画栋,诉说着无数学子在这里追逐功名、金榜题名的故事。青年们在讲解员的引导下,了解殿试的历史流程和仪式感,体会科举文化中“以文载道、以学养德”的核心理念。湖广会馆的京剧体验,让他们通过唱腔、身段和角色扮演,感受国粹与科举文化的紧密联系;戏曲的表演形式与科举讲学的礼仪精神交相辉映,使青年们深刻体会中华文化的丰富与立体。

孔庙与国子监的参访,是青年们对尊师重道、崇文尚学的传统礼制的再认识。在讲解员的引导下,营员们了解明清时代科举教育体系、皇家祭孔仪式以及对国家治理与文化延续的重要作用。通过实地观察、互动体验和模拟礼仪,台湾青年不仅领略了历史场景的庄重与美感,更在心中勾勒出科举制度与文化传承的宏大图景。

(台湾青年在专家指导下体验京剧身段表演)
(在北京湖广会馆,营员们体验京剧“画脸谱”)

在台湾会馆举行的结营仪式上,营员们分享沿途的心得体会,交流文化感悟,来自花莲的原住民青年演绎民族传统舞。书院的清风、殿试的荣光、长城的雄浑、京剧的韵律,在他们心中汇聚成中华文明的长卷,也让这次研习营的意义延伸到未来的文化传承中。

彰化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张同学在感言中提到,让他最感慨的是故宫,万岁千山百代十朝,走马一日看尽长安花。只有用手触碰过城墙,才能真切感受到历史的余温。

(结营仪式现场,三位台湾青年“登门及第”)
(两岸青年在海峡青年营地联欢晚会上共舞)

台湾带队教师丘慧莹在分享中表示,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文化的资产和底蕴是中国人最大的底气。

“科举之路”始于千年前,却从未在历史中终结。如今它穿过两岸青年的心田,延伸向未来的学术交流与文化认同。踏过青石古道的他们,带走的不是简单的纪念品,而是跨越海峡的情感与共同的文脉。

【责任编辑:何思】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