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8月14日电 (记者 谭英姿 邓蕊)重庆长寿区是全国唯一以“长寿”命名的城市,位于重庆东部,地跨长江南北,紧邻两江新区,是现代化渝东新城,也是重庆陆路交通枢纽和长江上游重要港口城市。
作为国家首批环都市区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西部地区重要的钢铁和综合化工基地,国家级长寿经开区管理服务面积129平方公里,入驻企业957家,致力建设世界一流的化工产业集聚区,荣获国家绿色园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等称号,在2024年全国695家化工园区高质量发展评估中入选前30强。
主导产业集群发展、特色鲜明,依托重钢、川维、巴斯夫、恩捷、华陆、恺迪苏等国际国内有较大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形成了天然气化工新材料、新能源材料及装备制造、先进钢铁材料、硅基新材料、数字健康等产业集群,获批欧洲重庆中心新材料产业基地,落户世界500强企业29家、跨国公司69家、上市公司64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69家、科技型企业1349家。
园区内的中国石化集团重庆川维化工有限公司(原四川维尼纶厂)是上世纪70年代,为解决人民吃饭穿衣问题,经毛主席、周总理亲自批准引进的四大化纤项目之一。经过50多年的改革发展,现已成长为国内最大的、中国石化唯一的、最具代表性的天然气化工企业,也是重庆市制造业材料(化工)领军企业及高端聚烯烃产业链长企业,正全力打造世界领先的特色精细化工和新材料公司。
公司现年加工天然气能力15.5亿立方米,主要产能包括年产甲醇77万吨、醋酸乙烯(VAC)50万吨、精醋酸甲酯21万吨、合成氨20万吨等基础化工产品;年产聚乙烯醇(PVA)16万吨、醋酸乙烯-乙烯共聚乳液(VAE)12万吨、维纶纤维1.5万吨等精细化工;99.999%的高纯氢气(3000Nm³/h);以及合资的50万吨/年醋酸、10万吨/年醋酸酯等产品。现有的10大类160多个主要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及全球60多个国家,国际化营收占比近四分之一,其中聚乙烯醇(PVA)有着近40年的出口历史,是国内最大的聚乙烯醇(PVA)出口商(占国内出口总量40%)。
中国石化集团重庆川维化工有限公司的氢气纯化装置 (摄影 谭英姿)
该公司的氢气纯化装置是我国西南地区最大的燃料电池车用氢供应中心,采用中国石化自主提纯技术,以天然气副产氢气作为原料,集氢气提纯、加氢为一体,具有氢气纯度高、综合成本低、能耗低和碳排放低等优势,是当前国内技术路线较先进、经济和环保的一体化制氢加氢项目之一。满负荷运行条件下,每天可向社会供应纯度为99.999%的高纯氢6400公斤,可满足260辆氢燃料物流重卡用氢需求,重庆地区市场占有率超80%,为成渝氢走廊和西部氢谷建设,提供基础配套,助力我国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该项目入选重庆市“绿色低碳案例”。
3.5万吨/年废硫酸再生利用装置采用中国石化自有烷基废酸制酸回收技术,建成一套废硫酸再生循环利用装置,废硫酸经高温焚烧裂解、净化、干吸、转化等工序,生产出合格硫酸产品,返回上游生产装置,产品硫酸回收率达到98%以上,不仅实现了硫元素在公司内部循环使用,而且每年创造经济效益达到8000余万元。该项目入选重庆市“无废企业典型案例”。2025年在生态环境部公布的“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先进典型名单中,作为中国石化唯一入选案例被评为环保设施开放先进典型案例。
园区内另一家代表性企业是恺迪苏(重庆)有限公司。该公司成立于2020年9月14日,专注于新型蛋白质资源生产,是法国安迪苏集团和美国恺勒司公司共同建立的全球首个荚膜甲基球菌蛋白规模化生产基地。公司主产品为斐康®蛋白,是利用天然气为唯一碳源和能源、通过微生物发酵获得的一种新型单细胞蛋白产品,该技术是对天然气资源的创新利用,使之进入人类食物链,并且生产过程无需耕地,仅耗费极少的水资源,充分践行“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恺迪苏(重庆)有限公司的产品(摄影 谭英姿)
荚膜甲基球菌蛋白生产过程清洁绿色,主要原料为天然气,不占用人类食物链资源,不破坏海洋渔业资源,同等蛋白产量下从占地、耗能角度来看,均为最经济的生产选择。与天然气作燃料的传统用途相比,利用天然气生产单细胞蛋白可减少约40%的CO2排放量;根据生命周期评价结果,生产同等量的蛋白,甲烷氧化菌单细胞蛋白的碳足迹仅为牛肉蛋白的2%~5%,为家禽蛋白14%~25%;单细胞蛋白的生产能力可高达1000吨/年/亩,蛋白生产能力约为大豆生产能力的9000倍;生产过程中,发酵和固液分离都是在无菌条件下进行,且固液分离后的液体部分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可以被循环利用于发酵工段,废水排放量非常少。
公司于2022年10月正式投料试车,荚膜甲基球菌蛋白于2024年经农业农村部批准为新饲料原料,并增补进《饲料原料目录》,同年取得《饲料生产许可证》。未来公司将持续深耕新型蛋白质领域,逐步向宠物饲料及可食用蛋白质资源方向拓展,助力我国粮食短缺问题的解决,为保障粮食安全注入产业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