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运热浪映照最美“流动中国”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8-14 10:04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5-08-14 10:04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立秋刚过,暑热依旧蒸腾,而2025年的铁路暑运已悄然过半。一组组跃动的数字,正无声诉说着这片土地上奔涌的活力。自7月1日暑运启动以来,截止至8月1日,全国铁路累计发送旅客已达4.56亿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3.6%,截至8月9日,全国铁路累计发送6到14岁儿童旅客5512.6万人次。

抬眼望向8月31日的终点线,预计整个暑运旅客发送量将达9.53亿人次,日均1537万人次的流动,织就了今夏最壮观的出行图景。这不仅仅是数字的叠加,更是中国铁路筋骨日益强健、区域发展血脉日益畅通的生动写照。

暑运,这场每年7月准时上演的全国性运输“大考”,核心便是两股汹涌的客流:百万学子的归乡返校路,以及叠加其上的家庭出游潮,而运力则是这场大考的关键题眼。对此,国铁集团早有绸缪,暑运临客运行图精准铺开,日均11416列旅客列车奔驰在祖国大地上,运能较去年提升了9.3%。更令人眼前一亮的是那266列特色旅游专列——丝路古道上疾驰的“天山号”,巴山蜀水间穿行的“熊猫专列”,孔孟之乡徜徉的“齐鲁之星”……它们不仅输送着旅客,更承载着探索的诗意。运筹帷幄间,铁路职工并未松懈对风险的警惕,防洪安全、客货协调、民生物资保供,每一项预案都落到了实处,只为守护这条钢铁大动脉的畅通与旅人的平安。

列车呼啸前行,服务的温度也在细节里悄然提升。走进高铁站,母婴候车室的温馨、爱心通道的便捷、对特殊旅客全程帮扶的细致,都让人感受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古训,正化作现代旅途中的暖流。车厢内,新设的儿童读书角安顿了孩子们的喧闹;一份份免费的清凉包,悄然送至被暑热困扰的旅客手边;车站内的便民充电站、饮水点,也及时解了旅客的“燃眉之急”。这些看似微小的改变,累积起来便是旅途中的大舒适。

纵横交错的钢铁脉络,改变的何止是距离?它重塑了时空的尺度。曾几何时,“行路难”是这片广袤土地的叹息;而如今,“八纵八横”高铁网如椽巨笔挥洒,天堑化作通途。飞驰的车窗内外,流动着时代的变迁与文化的交融:银发族搭乘“银发专列”,饱览江山新貌,印证着“会当凌绝顶”的壮阔;孩童在“旅游专列”上睁大好奇的双眼,初识祖国山河的瑰丽;求学的青年则乘着高铁奔赴革命圣地、先贤故里,在旅途中追寻精神的根脉。高铁,俨然成了流动的文化课堂,家国情怀就在这千里行程中无声浸润。王勃笔下“天涯若比邻”的梦想,正被这风驰电掣的钢铁巨龙化为触手可及的现实。

暑运正酣,钢铁长龙奔涌不息,托举着千万家庭的期待,串联起游子的归心与旅人的向往。这幅流动的画卷,正以其磅礴之力与脉脉温情,温暖着每一位行路人的心田,也续写着“流动中国”最动人的篇章。(文/张远萍 刘青松 赵倍)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