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愚公”筑坝改造自然,到壮士断腕恢复生态,再到文旅融合绿色发展,新化以“打硬仗、霸得蛮”的精神推动一座大型水库蜕变——
岸上生金车田江
【大湖名片】
车田江水库,位于娄底市新化县油溪河上游,总库容1.275亿立方米,是一座以灌溉为主,结合发电、防汛抗旱等综合效益的大(2)型水利工程。
车田江水库。王黎明 摄
该水库于1972年动工兴建,1978年开始蓄水运行,1992年灌溉渠系工程全部完成。新化举全县之力,发扬“打硬仗、霸得蛮”的梅山精神,肩挑手凿,在高山峡谷中建成湘中第二大水库,滋养下游温塘、田坪等10余个乡镇,全县东部山区10万余亩粮田结束缺水历史。如今,车田江的碧波里,流淌着乡村振兴的时代“活水”,成了生态富民、文旅融合的“梦里水乡”。
【大湖纪事】
新化县油溪河上游群山之间,藏着一颗“生态绿心”——车田江水库。
阳光照耀,湖面波光粼粼,鱼儿俏皮跳跃,荡漾圈圈涟漪。汩汩清流,循着渠道,向东延展开巨大水网,流进富美的村落、葱翠的稻田果园,滋养着一方梅山儿女。
8月初,记者探访了这座湘中“红旗渠”在时代大潮中勇毅转型、逐绿向新、文化兴业的波澜故事。
筑梦大湖——
10万“愚公”垒起高山平湖,壮士断腕重现绿水青山
新化地处衡邵娄干旱走廊,东部山区长年“看老天脸色吃饭”。建设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曾是全县人民的共同期盼。
1972年,新化启动车田江水库建设,动员群众自带工具上山筑坝、开凿渠道,人数最多时达到10万。
群众肩挑手凿筑起车田江水库大坝。谢毅 摄
“很多人自带铺盖、口粮,或夜宿打工棚或借居附近村民家里,凿山开石、担土筑堤。”建设者邹铁生感叹,“会战7年筑成水库大坝,又耗时13年凿出水渠灌溉体系,让高山低头、河水改道,缓解旱涝之苦。”
“没有工程机械,没有钢筋混凝土,全靠‘手工打造’和科学设计。”80岁的叶岳清是水库设计者之一,他告诉记者,“温塘镇煤炭资源丰富,当时在煤层上建大坝全省没有先例。”
水库建成,东部山区10万余亩旱地变沃土,但水库也占用和淹没大量田土。
“靠水吃水!”车田江村党总支书记刘志兵曾是水库联合渔业队队长,“当时政府鼓励网箱养鱼,还有补贴。”据不完全统计,当时水库内共有网箱8000余口、23万平方米,拦网15万平方米。库汊处,里三层外三层放满了网箱,捕鱼卖鱼很是红火。
繁荣背后,隐忧渐显。
大规模养殖,每年投入鱼饲料达3万吨,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此外,4家水上娱乐场所的生活垃圾随意倾倒,电捕鱼、光诱鱼等层出不穷。湖体总磷总氮超标,水质沦为劣V类。
2018年,新化县启动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退捕工作,车田江水库作为资江支流重要饮用水源地,被纳入首批退捕范围。同时,开展车田江水库周边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工作,关闭周边10余家煤矿,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恢复生态,呼唤绿水青山再归来。
车田江大桥跨越水库上方,美景自成画。王黎明 摄
不到一年时间,养鱼网箱以及非法捕鱼、水上娱乐等设施全部拆除。
如今,水库水质稳定在Ⅱ类,达到饮用水源标准,污浊的湖面重现清波荡漾。
调整赛道——
库区移民“洗脚登陆”,“水里谋生”变“岸上生金”
远眺车田江村,如世外桃源依傍在水库湖畔。
“美丽乡村正梳妆”的画卷,在10个库区移民村随处可见。
去年,新化县车田江水库移民美丽移民村建设项目立项,总投资8723万元,启动规模化供水设施建设、产业就业扶持、美丽家园建设等子项目。
车田江水库美丽移民村项目立项,库区移民生活日新月异。夏云锋 摄
“这些项目,显著改善王家村、车田江村、眼花村等10个移民村的人居环境,预计增加2000个就业岗位,移民人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温塘镇党委副书记、镇长何智锋介绍。
吴东周的家,在水库北面移民安置点,三室一厅的房子,宽敞明亮。“自己只出4.5万元,剩下的都是政府补贴。”吴东周幸福感满满。8户家庭困难的移民在此安家。
周家村果园,猕猴桃丰收在望。夏云锋 摄
不远处,周家村福源生态农场硕果压枝,前来采摘的游客车辆停满院子。负责人吴志建正踮着脚采摘水蜜桃给客人品尝。
“咱库区水质好、温差大,种出的果子甘甜脆爽!”吴志建种植了黄桃、水蜜桃、鹰嘴桃等多个品种,还开辟了120亩荒山种植猕猴桃,最贵的品种能卖到每公斤120元。
一场从“水里谋生”到“岸上生金”的产业蝶变,正在车田江库区兴起。
循着永溪村的盘山公路往上,刘大君、刘晓燕夫妇正在茶园里锄草、剪枝。目之所及,野生老茶树遍布山谷。
“海拔800多米,空气好、环境优,我们的红茶绵柔温和、甘甜留香。”刘晓燕说。看好新化红茶产业和家乡环境,他们从广州返乡创业,在移民村流转200余亩茶园,并从周边13个村收购新鲜野生茶叶。产品“车田江野生红茶”,上半年已销售500余公斤。
库区光照充足,山脊的光伏产业成为“阳光银行”。夏云锋 摄
库区的山脊上,另一道风景也在快速铺展——深蓝色的光伏板矩阵,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如同给大山披上了铠甲。
“阳光也能卖钱,以前从没想过!”周家村党支部书记吴海平指向狼博山南面,山头的光伏板每年可为村集体带来5万元收入。
温塘镇境内,神仙岭、大兴、星火等8个村流转荒山荒地6000余亩,建设光伏电站。这些“阳光银行”不仅持续产生清洁电能,更为村集体带来土地租金、分红和村民就业。
山上果林铺绿,山顶茶园生香,山脊光伏披甲……绿水青山化为金山银山,给库区移民带来了“金饭碗”。
文旅兴业——
梅山风韵融合添彩,“养水富民”续写新篇
“山歌溜溜好唱,口难溜溜开,蜜桃溜溜好呷,树难溜溜载……”几声欢快、圆润的山歌,忽地从车田江水库的湖边传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化山歌代表性传承人陈福云,带着新化山歌协会成员专程前来采风创作。
夜幕降临,车田江水库周边民宿亮起霓虹灯。李志宏 摄
水库山顶,坐落着占地300亩的车田江景区。今年,景区升格为国家级3A景区,营业额预计突破1000万元。沿着环湖公路前行,依次分布空中漂流、水上乐园、水榭营地、登山步道等娱乐休闲项目。
嗅到文旅发展的机遇,曾经外出谋生的人陆续回归。
“就是看中家乡的山水,生态好、水质优、空气清新、高山凉爽,是天然的避暑胜地。”景区董事长刘良庆说,他招来合伙人,投资1亿余元,打造起一个集旅游、休闲、住宿、餐饮、会议以及水上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度假景区。
库区水上飞人表演。王黎明 摄
山歌还未唱罢,八仙广场上,梅山拳法虎虎生威。一群青少年在武术教练袁志雄的指导下,习练着梅山拳、八步连环拳。一招一式勇猛刚烈,引得游客阵阵喝彩。
新化被誉为“全国武术之乡”,梅山武术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新化深挖梅山文化底蕴,推动非遗进景区、进乡村,让沉寂的古老技艺焕发新生。
“水库边空气清新,游玩项目又多,还能赏非遗,我们直接订了1个月的房。”夏季高峰期,景区假日酒店一房难求,来自重庆的万先生带着一家人来此避暑。
景区合伙人龙大华算了一笔账:景区解决就业岗位80余个,年均发出工资300余万元,年采购当地食材100万元,直接带动周边群众人均年收入增长1000元。
周边村落也跟着吃上了“旅游饭”。以水库为中心,特色民宿和休闲场所星罗棋布。
景区内,游客在体验空中飞船。李志宏 摄
下午4时,库区园艺农庄老板娘吴跳强忙活起来,准备几桌晚餐。“地理位置好,游客多,收入不错。”她笑着说,水库紧邻长芷高速,距长沙2小时车程,距娄底仅1小时车程,夏季游客很多。
以车田江水库为中心,一条旅游线路已经成熟。向北到梅山大峡谷仅20公里,到油溪河漂流仅44公里。如果没玩过瘾,还可往南30余公里,在锡矿山旅游区沉浸式体验工矿文化、在波月洞探访《西游记》水帘洞拍摄地。
车田江水库的一次次蝶变,烙刻着梅山儿女对自然的敬畏,续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
【专家点评】
生态颜值就是经济价值
娄底市水利局高级工程师 廖欣
车田江水库的发展轨迹,清晰勾勒出一条从“靠水吃水”到“养水富民”的转型路径。这不仅是资源利用方式的迭代,更是发展理念的革新,车田江找到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钥匙。
作为娄底市水利建设史上的标志性工程,它不仅是区域水资源调控的枢纽,更是支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基石。但是,“靠水吃水”的网箱养鱼模式,本质上是对自然资源的直接索取与消耗,埋下水质恶化、生态失衡的长期隐患。
痛定思痛的库区人拆除近万口网箱,换来的不是发展停滞,而是更广阔的天地。随着水质恢复至Ⅱ类标准,车田江水库的生态价值日益凸显,为发展生态旅游奠定了基础。库区移民的角色,从渔民变身为民宿经营者、文化表演者、旅游服务商等,实现生态颜值向经济价值的转化。
更令人欣喜的是,梅山文化为生态经济注入灵魂。当山歌在游船上空回荡,武术表演引游客驻足,车田江的山水便不再是单纯的景观,而成为承载文化记忆的生命体。这种“生态+文化”的融合发展,既守住了生态红线,又激活了文化基因,更拓宽了富民路径。
车田江的实践证明:唯有尊重自然、善待自然,方能滋养出可持续的幸福生活。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周俊 邹娜妮 肖丽娟 通讯员 苏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