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3600公里的教育佳话:海亮科服集团援藏班为高原学子点燃未来火种

跨越3600公里的教育佳话:海亮科服集团援藏班为高原学子点燃未来火种

来源:鲁网 2025-08-08 14:10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西藏自治区迎来成立60周年。8月5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新闻发布会。在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指引下,西藏创造了“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的发展奇迹,社会大局持续稳定向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民群众“学有所教”的获得感愈发充实,而教育援藏始终是这幅壮阔画卷中温暖的一笔。

在这波澜壮阔的实践中,海亮援藏班已悄然走过五载春秋,教育援藏实践也延伸至科技赋能教育数字化转型、师资培养体系赋能、学前教育精准筑基、共育体育后备人才,构建起了多维度的立体帮扶网络。从2020年首批30名那曲学子跨越3600公里奔赴江南开始,这个诞生于国家战略框架下的教育探索,正以五年的深耕与成长,为教育援藏的创新路径写下了鲜活篇章。

从30人到474人!

2020年9月15日,在浙江省第九批援藏工作组的推动下,那曲市色尼区人民政府、浙江嘉行慈善基金会与海亮教育科技服务集团携手,在浙江诸暨天马实验学校创办了西藏自治区首个区县级内地援藏班。这不仅是教育援藏模式的创新,更是浙江省首个由民办教育集团主导的援藏班,为教育援藏注入“民企力量”。

首届援藏班

五年间,这方“高原学子的成长沃土”从首届30人扩容至如今单届120人,累计已有474名那曲孩子在江南水乡开启了人生新程。

对今年毕业的学生格桑洛珠来说,这段跨越的起点并不平坦。初到浙江时,语言和气候是他面临的最大障碍,“课堂上听不懂普通话,课后就主动请教老师、和同学结对练习;潮湿炎热的天气让我浑身不自在,但好在通过坚持运动我慢慢增强了体质”。学业上,英语基础薄弱的他在老师的帮助下摸索出“三步笔记法”,再配上错题本反复练习,硬是一步步跟上了进度,最终格桑洛珠在学考中考取了868分的好成绩。

这样的成长与突破,在援藏班并非个例。

2023年首届援藏班共30人参加考试,800分以上19人,700分以上29人,其中尼玛卓玛同学以870分的优异成绩荣获那曲市初中学考第一名。

2024年第二届援藏班共79人参加考试,包揽色尼区中考前40名,800分以上39人,700分以上77人,平均分达790分,宗嘎吉同学更以 865分(满分920分)夺得2024年那曲市初中学考第一名。

2025年西藏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中,援藏班再次取得辉煌成绩——包揽色尼区前40名,860分(满分920分)以上4人,格桑洛珠868分、贡嘎卓玛866分、扎西拉吉861分、多吉热旦861分,全体平均分802.5分。

“从第一届招30人,到一届扩大到120人,海亮援藏班深受色尼区广大农牧民群众欢迎,孩子们每次都是踊跃报名,希望能通过这个平台接受更好的教育。”那曲市色尼区杭嘉中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加央罗布在接受浙江教育报记者采访时说。今年9月,又将有120名色尼学子踏上这趟跨越3600公里的求学路。

当卓玛遇上西施

在提升学业成绩的同时,天马实验学校更注重文化融合与全面发展。援藏班的班徽主题是“卓玛遇上西施”,意蕴汉藏同宗同源,语言相辅相成。援藏班班级文化为“最远的你,最暖的家”,寓示天马是“小家”,中国是“大家”。

这些远离家乡的孩子初到江南时,难免因水土、生活节奏的差异而迷茫。天马实验学校专门设立了“雪域少年专用取餐口”,格外注重食物多样和营养均衡,让每位孩子都能吃到健康餐食。藏历新年期间,师生共庆佳节,一起制作藏历新年美食“古突”,在操场上随着悠扬的藏族乐曲围跳锅庄舞,让“汉藏一家亲”的理念浸润心田。

在2025届援藏班班主任杨伟玲看来,虽然藏族学生与浙江学生有着不同文化背景,但他们都是充满天真与求知欲的孩子,都有着 “先学做人,再做学问” 的共同目标,而这一切的前提是尊重各方文化习俗。

天马实验学校也正是这样践行的,通过每年组织共植民族同心树、友谊辩论赛等活动,让不同民族的学生在互动中增进了解;尊重学生意愿,鼓励他们自发性开展藏族特色活动,春日爱心义卖中,援藏班学生带来的牦牛毛编织吉祥挂饰、乌尔朵等手工艺品,便是这种文化交流的生动体现。研学游中,孩子们走进五泄风景区、上林湖越窑遗址,江南的温润与高原的壮阔在少年心中交融。

在这样的爱与陪伴下,孩子们获得全方位成长。从刚到江南时学着独立洗衣、整理内务,到如今能从容处理生活琐事,不少家长在假期给杨伟玲打来电话,欣喜地分享孩子 “翻天覆地的变化”。

“海亮是第二个家”,格桑洛珠总这样说。如今的格桑洛珠,已把“挑战”化作成长的阶梯,更被海亮点燃了未来的火种:“想考个好大学,将来回西藏当老师,让更多家乡孩子看到更大的世界。”他更想对即将启程的学弟学妹说:“虽然会想家,但也要勇敢松开手,这里的阳光会让你长出新的翅膀。”

从“育学生”到“造生态”

2025年5月,一次特殊的“云签约”在杭州、色尼两地举行。海亮教育科技服务集团与西藏自治区那曲市色尼区人民政府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从数字校园建设到师资培养体系,从学前教育筑基到课堂效能提升,双方的手通过屏幕相握,让合作从零散的帮扶举措,迈向系统化的教育共建。

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签约仅两月,教育帮扶便从蓝图化为实干。7月,海亮科技专家团队跨越四千公里的山海阻隔,深入色尼区第二小学、第三中学,开展为期四天的教研领导力提升工程首期培训。

通过三场主题讲座,从教研团队战略定位到研修活动体系构建,再到备课组微观管理,为高原教研工作者搭建“理念—方法—实践”的完整认知体系。同时,深入语文、数学、地理等学科一线,以“个人精备—中心发言—反思改进”的闭环模式开展教研指导,推动理论落地课堂。各学科组共创的系统化学期教研计划,配合“鸿儒教研”平台的数字化赋能,有效破解了高原教研组织难、资料散、追踪弱等痛点,推动教研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型。

海亮学前教育同步推进“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专家团队带着6所幼儿园的交叉诊断报告,深入那曲市第一至第六幼儿园,聚焦核心痛点与优势,共研“一园一品”特色定位,制定针对性的突破路径与行动方案。团队还奔赴7所乡镇幼儿园调研,为“总园带分园”模式、资源下沉、师资流动采集一手数据,将赋能延伸至牧区。

在体育人才培养领域,海亮同样积极搭建汉藏交流的桥梁。2024年12月,那曲三交项目 “苗圃计划” 共同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冬训营在海亮教育园开展,此次冬训营汇聚了优质资源与专业教练团队,为那曲学员量身定制科学训练方案。这一项目不仅为那曲青少年提供挖掘体育潜能的机会,更呼应了国家体育总局《“十四五” 体育援藏计划》中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的核心要求。

从援藏班的温暖奔赴到教育生态的全面构建,海亮以“科技+服务”的整体解决方案,让优质教育资源跨越山海,既补齐高原教育的短板,更激活内生发展动力。这场跨越3600公里的教育佳话,正将“助学”的点滴努力汇聚成“共富”的磅礴力量,在雪域高原书写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海亮答案”。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陈秋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