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7月29日电 7月23-24日,由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主办、中科浩博国际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承办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工作能力提升工作坊"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举办。工作坊旨在助力高校培养新时代高水平、高质量、具有国际化素养的教师队伍,提高师资建设能力,共吸引了来自教育行政部门以及100余所学校和有关单位的170多人参加。
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主任于长学指出,教育工作者需要具备对外开放和国际化的意识与工作能力。希望各位老师提高认识,把握教育国际化的时代内涵与历史使命;精进本领,全面提升新形势下对外工作的核心能力;知行合一,以人文交流理念赋能工作实践,推动国际化工作提质增效、行稳致远。
在主题报告环节,专家们围绕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核心议题进行了分享。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项目专家指导委员会主任、东南大学原副校长浦跃朴,从国家战略和高校发展角度出发,介绍高校国际化管理的理念、核心维度与推进策略;剖析当前教育外事工作定位与职能变化,分享学校外事协同机制建设经验,为高校国际化管理和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指明方向。
灾害风险综合研究计划外联主管、联合国安理会(纽约)原安全事务助理刘春吾,以"国际组织教席、联合国经社理事会特别咨商地位的申请流程"为例,分享了中国高校对接国际教育资源的形式、提升高校国际影响力的方向,与参会的各位老师共同探索国际组织后备人才培养与项目申请的有效路径。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全球协作项目工作委员会主任柳云虎强调各方要提升认识、提高站位,增强国际化工作能力提升的紧迫性。他以跨国合作办学为起点,阐释了高校如何通过联合学位与分校设立、全英文课程扩展、师资多元化招聘等方式实现教育资源的最优配置,以及如何推动国际化人才培养更好的与国际接轨。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柬埔寨副驻地代表Shakeel Ahmad,从大学和国际组织在全球高等教育发展中扮演的角色出发,总结了国内高校和国际组织开展教育国际化工作的思路。他鼓励参会高校未来加强与国际组织的交流合作,引导学生利用国际组织平台接触前沿研究项目、理解全球治理体系的运作,培养出有效参与对外开放和全球治理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