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东苗寨。向泽忠 摄
在贵州省黔东南州雷公山腹地,一个曾以传统农耕为生的苗寨,正因东西部协作的东风焕发新生。雷山县丹江镇乌东村,这个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国家级生态村”等荣誉的传统村落,借助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的对口帮扶,探索出一条集体经济发展的新路径。2024年,乌东村接待游客5万人次,同比增长56%,旅游综合收入突破200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06万元——数字背后,是东西部携手赋予乡村的勃勃生机。
2021年,顺德区与雷山县结对协作,两地党委、政府以“雷山所需,顺德所能”为原则,统筹资源,推动顺雷协作迈入多层次、多领域合作的新阶段。乌东村作为受益者,依托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优势,将森林覆盖率92.8%的“绿水青山”打造成“金山银山”。全村130户499名村民,正共享着这场变革带来的红利。
乌东村村民晾晒辣椒。吴健 摄
乡村振兴,人才为先。乌东村的振兴密码,始于一场“人才革命”。在顺德区的协作支持下,乌东村创新人才机制,打破乡村“引才难、留才难”的困局,创新构建“新村民智囊团+本土人才孵化”双轨机制,让外来智慧与本土力量同频共振。
“新村民”智囊团的入住犹如跨界赋能的“外脑”。2023年,民宿经营者袁銮被村民大会推选为名誉村长,并聘为乌东文旅公司职业经理人。这位来自广东的“新村民”,带领团队将18栋闲置农宅改造为精品民宿集群,引入标准化运营模式,带动30名村民就业。像袁銮这样的“新村民”共有12人,涵盖文旅、艺术、商业等领域,他们通过实地调研、技术指导解决村庄发展难题50余个。
乌东村姑妈姑爹回娘家过苗年。李雪 摄
同时,乌东村注重“造血式”培养,让本土人才反哺家乡。村文旅公司成为孵化平台,推行“合伙人”和“轮值董事”制度。返乡大学生杨胜仁曾是脱贫户,如今参与村内建设项目设计,成长为建筑设计师;村民杨晓春组织妇女发展农家乐,后被选拔为轮值董事,助力管理运营。目前,14名返乡大学生、2名技术人才加入公司,形成“培训—实践—持股”的人才闭环,激活了乡村内生动力。
乌东村地处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率高达92.8%。如何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乌东村以“三块地”改革为抓手,探索农文旅融合新路径。
转变思路,从种粮到种风景。在保障粮食安全基础上,乌东村动员农户按照村庄旅游布局的统一规划开展种养殖,以奖代补鼓励提质增效。将茶田改造为观光茶场,游客可体验采茶制茶研学,农耕文化变身旅游亮点。
温馨且充满苗家吊脚楼建筑风味的民宿。
宅基地则通过流转实现蝶变。通过统一流转宅基地,乌东村引入专业运营团队,“及屋”、“农舍”等18家精品民宿拔地而起,带动30人就业,户均增收超2万元。村民以宅基地入股,每年获得分红,对于部分选择进城居住的村民,老屋由村级物业公司接管后续管理。老屋房主杨老伯感慨:“原来荒废的老屋,现在成了‘金窝窝’!”
近年来,乌东村积极打造沉浸式文旅项目。该村争取财政衔接、东西部协作等共计940万元资金支持,在集体用地上建设酒坊、云端餐厅、诸野书店等体验业态。游客可亲手酿酒、研磨米浆,感受苗族文化,让游客留得住、玩得欢。“我们把博物馆建在村口,让文化成为吸引游客的‘磁石’。”乌东村支书杨磊说。
发展成果如何惠及全民?在东西部协作政策指引和县委、县政府的指导下,乌东村紧紧围绕产业兴村发展思路,积极探索“5311”村级集体经济利益分配机制,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健康发展。将集体经济收益按比例分配至公积公益金、村民分红、民生保障和人才激励,实现“发展成果全民共享”。
乌东村民族服饰旅拍业兴起。
除了将集体经济收益提取50%作为公积公益金,用于集体经济扩大再生产外。乌东村的差异化分红,坚决不让一位村民掉队。将30%的收益用于村民分红,其中脱贫不稳定户、突发困难户适当上浮分配标准。提取10%作为民生保障金,用于帮助特困群众代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资助困难家庭学生、奖励优秀学生等民生事业。10%的收益用于奖励集体经济发展参与者激励金,形成“能者上、优者奖”的良性循环。
乌东村的蜕变,是粤黔协作的生动缩影。顺德区提供资金、技术,雷山县输出生态与文化优势,双方互补共赢。从传统苗寨到“中国乡村旅游1号公路”上的闪亮星星,乌东村的蜕变不断印证着东西部协作的深远意义。随着“顺雷协作”持续深化,乌东村将继续探索生态文旅融合新路径,为乡村振兴提供可复制的“雷山经验”。(李高莉|编辑:中国日报社贵州记者站 杨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