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7月28日电(记者 赵磊)夜幕初垂,东部战区某部作战研究室灯火通明,一场聚焦新质作战问题的专题研讨会正在进行。高级工程师王超手持激光笔,站在汇报席前向战区指参人员和技术专家讲解其攻研团队如何将某领域复杂作战体系拆解转换为可实现的技术模型。与会众人紧盯着大屏上的未来作战动态构想图,听得聚精会神,或是频频点头,或是快速记录。
这是战区官兵潜心研战的一个缩影,也是王超多年来在战区工作的一种常态。"联合战场瞬息万变,信息环境错综复杂,我愿成为穿透迷雾的那道光",这句铮铮誓言始终激励着王超奋斗前行。他扎根作战保障领域,以谋战备战为本,用二十五年青春矢志不渝践行"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强军目标;他以科技创新为笔,在联合作战指挥的蓝图上书写着新时代革命军人的使命担当;他以朴实的人格形象,在投身强军实践中展现着一名共产党员应有的理想信念、党性修养、官德人品。
追光——强军思想引领头脑变革
"心中有光明,人生有力量""紧跟强军思想走,就是跟着真理走、向着光明走",这是写在王超笔记本扉页的两句话。2016年,我军联合作战指挥体制改革组建战区,"联合制胜"成为首批"战区人"共同追求的目标。王超作为保障领域的专业技术军官,深感身子进入了战区时刻,脑袋也要迅速转到联合频道上,来一次深刻的思想改造和实践变革,方能适应联合、融入联合、贡献联合。
"投身改革强军不仅要做好角色的转变,更要按照强军目标进行全方位的自我重塑。"王超所在单位调整组建后,职能任务由保障单一军种向服务联合作战拓展。在一次技术研讨会上,某型系统框架结构虽然已经定型,但数据格式不统一、流转环节不顺畅的问题依然没能解决,来自各个部队的骨干你一言我一语,都在讲矛盾困难。会后,王超意识到专业领域"形联"已有雏形,但"神联"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果大家各自为战,形不成合力,就失去了联合作战的意义!"。为此,他主动倡议来一场"头脑风暴",突破单一军种和条块分割思维,借鉴联合作战工作模式,形成并行作业、数据共享的攻关机制,推动多源信息尽快融为一体。
随着国家安全形势的发展和战区联合作战实践的深化,王超敏锐地感知到"强军之路需要更高层次的科技武装","如何牢记使命任务、增强忧患意识,全力以赴履行好服务主战职能"成为他反复思考的问题。在一次"紧盯科技之变、战争之变、对手之变"思想讨论会上,有的同志说,过去大家都习惯于待在机房里、坐在电脑前埋头研究,眼睛里看不到敌情,脑袋里没有对手,现在这样的工作状态跟不上趟了。王超深以为然,感慨地说:"我们差的从来不是勇气,而是让勇气落地的技术""现代战争已进入到体系对抗、认知博弈的新阶段,我们必须瞄准对手,聚焦科技创新,强化手段运用,为高效指挥决策进行技术赋能。"
专业技术军官不仅要当战场的"数据中心",更应成为联合作战的"智慧大脑"。近期世界一些局部冲突爆发后,王超紧跟冲突态势演进,组织团队对典型作战行动进行复盘分析,撰写研究报告。在战区组织的一次专项行动研究时,他从镜鉴国家和地区间冲突力量运用入手,全面分析技术机理、打击手段与作战效能,提出打击目标和攻击方式建议,现场专家领导纷纷点赞。会后,战区机关一位领导拍着王超的肩膀说:"你不仅仅是我们的技术能手,还是我们的作战顾问"。
聚光——主战岗位锻造制胜本领
战区组建之初,专业领域人员高度精简,技术服务主战的要求更高。王超感到,专业技术军官不能只会技术,还要懂指挥,让技术"从纸面上嵌入到战法里"。
面对全新的联合作战指挥保障需求,王超心无旁骛地投入到学指挥、研技术之中。白天,他进入指挥席位,认真学习指挥流程,记录作战需求;深夜,他带着数据铆在机房推演算法。"一边盯着电脑屏幕,一边敲击键盘录入数据"是他工作的缩影。
在一次联合指挥演练中,某类数据分析准确率不足35%,直接影响指挥决策效率。王超立即展开分析研究,发现已有参数设置和分析手段难以短时间内支撑数据分析能力提升。"搞技术打的就是时间差,必须趁敌人还没反应过来就给他致命一击"。为此,他紧急攻关,连续奋战16个小时,最终将该类数据分析准确率提升了30%。
经此一役,王超更加坚定了"技术必须服务于战场,才能真正体现价值"的努力方向,他自学并精通了5种计算机编程语言,熟练掌握并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解决多项联合作战指挥保障难题,荣立二等功1次。
"一人强不算强,团队强才是真的强。"王超在年度述职中这样讲到。他深知,推动高新技术赋能不能靠"单打独斗",必须"集智聚力",打造一支懂技术、精战术、能打仗的科技团队。
被评为战区学科领域拔尖人才后,王超主动担纲,在单位成立了"战技融合攻关小组",推行"技术+战术"双导师带教机制,邀请院校专家、部队骨干共同参与团队建设,打通作战需求与技术实现的"最后一公里"。近5年来,他带领的攻关团队取得了15项全军优秀成果。
助理工程师小项刚从院校分配到单位时,对联合作战理解不深,对作战力量运用更是"小白"。王超带着他从数据源、传输链、模型算法等环节一步步学起,不到3年,小项已经成为团队骨干。在一次军地联合比武竞赛摘得金牌后,小项激动地说:"这份荣誉写的是我的名字,但闪耀着我们整个团队的光芒。"
逆光——迎难而上攻克数据堡垒
在某指挥保障系统升级扩容期间,因各军种数据资源汇聚后指数级增长,后台服务器频频"掉链子",某项关键功能的计算响应时间过长。这些问题不解决,将难以支撑指挥决策。上级明确要求抓紧抢修,王超被紧急抽调组建攻关团队,负责查明问题根源,并提出解决方案。
这看似是普通的"技术排障",实则是需突破多个技术难题的"瓶颈攻关"。王超没有任何犹豫,立下了军令状,"只有钻不透的技术,没有完不成的任务!"
两个月里,王超带领3名骨干夜以继日地投入"战斗",机房成为他们的"主力战场",键盘鼠标、数字代码成为"攻关武器",行军床、咖啡、泡面成为"生活标配"。通过上千次数据分析,最终精准锁定了问题根源——系统某功能模块存在"低效冗余"。
问题找准了,解决是关键。他带领团队反复推演优化方案,成功将数据处理效率提升了40%以上,这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数字,更意味着信息流转速度提升近一半,打通了专业领域指挥链路的"肠梗阻",回答了联合指挥保障不能有"离线模式"的能力拷问。
"目标打击效果怎么样?有没有量化评估?对战场态势有哪些影响?"一次作战问题研究会上,指挥员发出三问。
王超敏锐意识到,这些问题是制约联合作战指挥效能提升的关键堵点,没有统一量化模型,评估结果只能依赖经验判断,将直接影响指挥决策的精准度。他主动请缨,成立课题攻研小组,决定啃下这块"硬骨头"。
连续三个月,他带领团队铆在"数字阵地"上,聚焦如何统一"度量尺"这一难点,调取分析数十次演练数据,创新评估算法模型,区分作战阶段、任务类型、行动样式,让系统自动决策评估维度,动态生成效能数据。
模型初成,实战检验。在一次推演中,系统依托算法模型精准评估某次行动效果不佳,指挥机构据此调整兵力部署和行动计划,最终实现逆转。这一成果,填补了战区在某领域作战效能评估的技术空白,实现了"凭经验判断"向"用数据说话"的转变,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为联合作战指挥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闪光——家国情怀彰显赤子初心
王超从军校研究生毕业时,导师极力推荐他留校任教、或是到科研单位工作,父母也觉得好不容易才有机会能从基层一线部队跳出来,让他选择相对舒适、能够顾家的工作环境,但他说:"军人的价值不是在舒服的环境中彰显,而是在艰苦复杂的考验中锤炼",并毅然选择重回老部队,再次扎进一线作战部队。他和战友们一起日夜值守阵位、钻研装备、查找"瓶颈",带队攻克了多个困扰部队战斗力提升的"老大难"。次年,某新组建单位到部队挑选专业骨干,他因专业能力突出被纳入了遴选考察名单,身边领导、战友都劝他慎重考虑,"到了新单位又得从头开始,以前的辛苦都白费了"。"只要打仗需要,去哪里工作、干哪个岗位都没有问题!"他感谢了战友们的善意挽留,又一次选择奔赴组织最需要的战斗岗位。
不言春作苦,常恐负所怀。来到新组建单位,他凭借过硬的技术,很快脱颖而出,成长为业务室主任,带领团队加班加点,三年内完成了多项关键任务,拿下9项重要突破,所在室也被多次评为先进单位。随着军队改革深入推进,是继续留任领导岗还是重回技术岗,成为摆在他面前的一道选择题。"看工作需要、听组织安排",他秉持强军报国初心,依然像毕业之初那般,全力以赴投入到战区联合指挥保障科技战线之中。
在王超的更衣柜里,一张全家福照片、一张妻子写的寄语卡片——"如果明天就要打仗、你去前线、我就报名支前,咱们一起上战场",被张贴在最醒目的位置。"不管我到什么地方工作,这两样东西都是宝贝"。王超与妻子结婚14年,女儿已经12岁,至今仍两地分居,内心最为亏欠的是对家庭的照顾和子女的教育。他的手机中保留着数千条与妻子、女儿互报平安、互诉挂念的信息,其中一条"特殊短信"是在女儿小升初考试之际,用代码编写的动态"加油"程序,这是他作为一名专业技术军官对家庭责任的特殊表达。
王超的故事就像一道光,折射着浓浓的家国情怀,照亮了新时代革命军人"矢志强军、奉献青春"的奋进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