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杞县:抗旱防汛保丰收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7-25 16:45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5-07-25 16:4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炎炎盛夏,正值秋粮生长的关键期,河南开封杞县遭遇极端天气考验。近期,面对随时可能会出现的旱情和汛情,杞县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将抗旱防汛保秋粮作为当前“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科学研判、周密部署、迅速行动,组织动员全县力量,以科技为引领,以水利为基础,以应急为保障,多措并举打响了一场保水源、保灌溉、保丰收的攻坚战,全力筑牢秋粮安全根基。

科技到田头,指导更精准

抗旱保苗,科技先行。杞县充分发挥农技力量的关键支撑作用,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深入一线,把脉问诊,开方施技。

在城郊乡的田间地头,农技专家陈传哲顶着烈日,围绕玉米大喇叭口期至抽雄期这一需水需肥高峰和病虫害防治关键期,为聚集的农户详细讲解中后期田间管理技术要点。

“这个阶段,要特别警惕高温热害叠加干旱、渍涝的风险,重点做好‘三防一抗’:防灾减灾、防病虫害、防早衰、抗倒伏。”陈传哲的讲解通俗易懂,直击要害。

连日来,杞县农业农村局农技中心的技术人员放弃休息日,连续奋战,深入城郊乡、平城乡、裴村店乡等多个乡镇,扎实开展秋作物苗情、墒情、病虫情“三情”调查。针对发现的土壤问题,开出精准“处方”。目前,县农业农村局派出的11个技术指导组、90余名技术指导员已全部下沉,实行包乡包村,为86万亩秋粮提供“零距离”技术服务。

水利强根基,灌溉更高效

水是农业的命脉,更是抗旱的基石。杞县将水利设施建设与维护作为抗旱保收的“先手棋”,全力打通灌溉“最后一公里”。

在杞县西寨乡,党委政府一方面积极筹措资金,新打机井12眼,维修旧井30余眼,组织党员干部成立抗旱服务队,深入田间解决群众燃眉之急;另一方面,在灌溉方式上大胆创新,大力推广滴灌、喷灌等高效节水技术。

“以前浇地浪费水还浇不透,现在用了新设备,不光浇的匀还浇的透,像下雨一样,既省水还省力,方便嘞很,接好管子,拧动开关就行了,再也不用地里来回挪动管子了!”金盆村村民孟振中今年种了17亩花生,对新型喷灌技术赞不绝口。西寨乡的实践,是杞县构建现代水网体系的缩影。

据杞县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军介绍,全县规划沟渠总长1273.94公里,需疏浚588.96公里已全部完成;新建改造桥涵99座、智能节制闸38座,铺设涵管452处,打通堵点断点764处。

与此同时,还组织21个乡镇街道排查易涝农田265处、5.221万亩,重点疏通小白河等20余条骨干沟渠,显著提升排涝能力,在全县织就了一张“沟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坚实水网。

应急反应快,纾困更及时

旱情就是命令,行动刻不容缓。面对多地出现的旱情,杞县各级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形成协同作战的强大合力。

官庄乡第一时间启动抗旱应急预案,乡、村两级高效协同,纵深推进各项工作。该乡投入资金40余万元,打通沟渠30余公里,维修机井30余眼,有效缓解了农田“渴”水之急。

“感谢政府,再旱的天都不怕,今年玉米指定能有个好收成!”看着清水流入田间,官庄乡焦腊村村民李广花脸上洋溢着笑容。目前,该乡5万余亩玉米的灌溉已近尾声。

在应急响应中,杞县坚持“两手抓、两手硬”。在全力抗旱的同时,对防汛工作毫不松懈。县农业部门还组织对全县5419座温室大棚、560余家规模化养殖场进行了“结构+排水+物资”三维度防汛检查,加固骨架、清理沟渠、配齐沙袋水泵等物资,确保设施农业安全度汛,实现防汛准备全覆盖。

汩汩清流润田畴,干群齐心战旱魔。在葛岗镇花西村,村民刘小舟看着机井抽出的清水源源不断流入自家玉米田,安心地说:“政府组织得力,机井出水足,浇得及时,俺们心里才踏实!”西寨乡杨炉寨村的李传峰,看着浇灌后绿油油的花生苗,同样喜上眉梢。这份踏实与喜悦,源于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源于水利设施的坚实保障,源于科技服务的精准到位,源于应急响应的快速有力。

随着“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临近,杞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鲁凤胜表示,下一步将坚持抗旱防汛“两手抓”。一方面深入普及防灾知识,彻底疏通沟渠“最后一公里”,及时发布预警和防御指南,指导各村建强防汛队伍、备足物资;另一方面,持续强化抗旱稳产政策支持和指导服务,着力解决农户实际困难。

“我们将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确保抗旱防汛工作有力有序有效,为秋粮丰产丰收奠定最坚实基础,牢牢守护好百姓的‘粮袋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杞县力量。”鲁凤胜掷地有声地说。(图片/叶中琳 刘启旸)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