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评中国丨从“智慧治理”到“温暖服务”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好评中国丨从“智慧治理”到“温暖服务”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来源:红网时刻 2025-07-18 15:54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陈觉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7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会议强调,城市工作要深刻把握、主动适应形势变化,转变城市发展理念,更加注重以人为本;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更加注重集约高效推动城市发展,关键在于以人民为主体,精准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并致力于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高品质生活需求。

为此,我们需在守正创新上深耕细作,努力营造一个既宜居又宜业,同时充满乐趣与游憩空间的优良环境。这样,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将更为充实、更有保障,也更可持续,使“人民城市”的理念更加鲜明,更具实质内涵。

数字赋能,让城市更“智慧”。城市是现代化的重要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河北雄安,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绿地、公园、水系星罗棋布,智慧化交通路网越织越密,“15分钟生活圈”便民利民……“激活城市活力”是城市发展的核心需求,也是推动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必然路径,通过“互联网+城市”的深度融合,利用数字技术为城市治理赋能,不仅能够显著提升城市的智慧化水平,才能开辟全新的发展格局,为城市注入源源不断的新活力与新动能。城市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关键一环,推进网格化服务模式,实现“一张网”覆盖的城市治理体系,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为城市管理精细化、智能化提供数据支撑的手段。让城市治理更智能、更高效、更精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城市宜居生活的需要。

文化铸魂,让城市更“美丽”。城市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主要动能,既是优质资源要素的主要集聚地,也是文化发展的主要载体。文化是决定城市活力、潜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推动城市发展必须大力推动文化繁荣兴盛。这要求我们强化城市的人文建设,旨在打造既美丽又富有内涵的城市风貌。在四川成都,9600余公里天府绿道串联成网,环城绿道骑行年均超2000万人次。“推窗见绿、开门见景、出门入园”是民众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我们应传承城市传统风貌和文化多样性,延续城市历史文脉,打造鲜明文化特色。推动城市文化建设,坚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城市文化自信和精神气质,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开发独具文化魅力、深厚文化底蕴的文旅线路和产品,开展各种人民喜闻乐见、赏心悦目的文化活动,保存历史文化遗迹传统风貌,结合历史传承、区域文化、时代要求,采用微改造的“绣花”功夫,不断融入现代元素,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使城市更具魅力与活力,成为一处令人向往的宜居之地。

优化服务,让城市更“温暖”。城市,作为群众栖息的港湾,要成为理想中的乐园,就必须在优化服务上深耕细作。以温馨、高效、优质的生活体验,铸就城市的闪亮名片。在福州像这样串山连水的绿道被称为“福道”,累计建设超过1370公里。福州依托城市山水资源,串联生态空间与公共空间,打造山体生态景观步道、街区林荫绿道等,供市民休闲健身、亲近自然。我们应致力于推动以人为本的城镇化进程,确保城市更加健康、安全、宜居,使之成为人民群众享受高品质生活的理想空间。在提升城市服务方面,既要统筹全局,形成合力,也要精准施策,细致入微。积极推动小区特别是老旧小区等“末梢神经”的改造进度,将智慧养老、智慧停车等特色场景纳入改造当中,让人民的城市,为人民提供更加精准、多样、及时、幸福的服务。

在新时代城市工作中,我们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同时勇于创新,紧跟时代步伐。这要求我们坚持问题导向,秉持系统思维,通过精细化管理来切实做好群众工作。我们鼓励人人参与城市发展,确保城市建设成果惠及每个人,共同书写新时代人与城市和谐共生、相互促进的新篇章。

(好评中国系列评论栏目由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

【责任编辑:许聃】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