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高铁大会:中国高铁书写创新与发展答卷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7-14 16:10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5-07-14 16:10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仲夏北京,国家会议中心的穹顶下,国际铁路联盟会标与复兴号模型交相辉映。第十二届世界高速铁路大会不仅是一场汇聚60余国智慧的行业盛宴,更像是一次跨越百年的时空对话——当世界铁路迎来诞生200周年的历史节点,中国高铁以4.8万公里的钢铁经纬(占全球70%以上),在这方舞台上写下从“跟跑者”到“领跑者”的时代注脚。

开放舞台:让创新智慧跨越山海。521家国际企业在4万平方米展区的同台竞技,藏着全球高铁发展的密码。华为5G铁路通信系统与西门子智能调度方案隔馆相望,阿尔斯通动车组与中车磁浮列车并肩陈列,这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图景,恰是中国搭建“创新共同体”的生动注脚。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主导制定的13项UIC高铁系统级国际标准成为研讨基准,这意味着中国不再是技术标准的“接受者”,而是与世界共同书写规则的“参与者”。当2000余名政企学研精英围绕“创新发展让生活更美好”展开对话,北京已成为全球高铁理念碰撞的“思想枢纽”。

技术硬核:用自主创新筑牢发展根基。复兴号模拟驾驶舱里,外籍代表轻触屏幕便能洞悉京沪高铁的智能运营逻辑;国家铁道试验中心的实验室中,轮轨关系的底层数据向世界公开——中国高铁正以“全自主技术链”打破外界对“技术依赖”的想象。从适应高原高寒的复兴号系列动车组,到实现350公里时速商业运营的8100公里线路;从单日10000列列车的密集调度,到229亿人次的安全运送,这些数字背后是“卡脖子”难题的逐一破解。当CR450动车组、磁浮列车等“硬科技”集中亮相,世人看到的不仅是中国高铁“技术树”的枝繁叶茂,更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自主创新的坚定底气。

钢铁纽带:让发展成果惠及万家。高铁的温度,藏在“千里江陵一日还”的日常里,也写在“陆锁国变陆联国”的故事中。国内97%的50万人口以上城市被高铁网络覆盖,12306系统单日最高售票2600万张的便捷,“静音车厢”“母婴室”等细致服务,让“走得好”成为民生标配。而在海外,雅万高铁将3小时车程缩至40分钟,中老铁路让老挝农产品直达中国市集,这些“钢铁丝绸之路”上的坐标,正在重构全球经济地理。正如大会上一位非洲代表所言:“中国高铁带来的不只是速度,更是让发展机会不再受山脉河流阻隔的可能。”

站在世界铁路的百年坐标上回望,中国高铁的发展轨迹,恰是一部自主创新的奋斗史,更是一曲开放合作的交响乐。当大会的讨论声渐入佳境,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些在北京碰撞出的智慧火花,终将化作纵横四海的钢铁脉络,让“创新发展”的理念,沿着铁轨延伸至更广阔的天地,书写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篇章。(徐锐攀)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