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沈战役期间,饥渴难耐的解放军战士行军经过锦州乡间的苹果地,却一个都没摘,毛主席听后说:“不吃是高尚的,吃了是卑鄙的,因为这是人民的苹果。”焦裕禄同志经常对干部们说:“当工作没有办法的时候,你就到群众中去,问问群众你就有办法了。”“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湖南汝城县的徐解秀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
这些令人动容的话语,生动诠释着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在全党上下深入开展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引导党员干部锤炼党性、提高思想觉悟,牢记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始终把“群众满意”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标尺。
把作风建设立在国家治理的前沿高地。治国必先治党,党兴才能国强。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中央八项规定制定实施以来,从抓公款吃喝、公费旅游、超标办公用房,到抓节假日、抓“八小时外”、抓日常……从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作风问题切入,群众才能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和成效。常态化抓好监督执纪,高频通报违纪行为,让群众看到了党中央铲除腐败毒瘤的决心,是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具体表现。事实表明,八项规定一子落地,作风建设满盘皆活,党风政风焕然一新,社风民风持续向好,党在人民心中的形象实现重塑。人民群众由衷赞叹,“八项规定改变了中国”。
把群众建议变成政府决策的锦囊妙计。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党中央强调,要坚持开门教育,自觉接受群众监督评判。坚持问需、问计、问效于民,让学习教育叩开群众心门,在群众的期许与评判中一体推进学查改,确保学习教育走深走实、见行见效。群众的合理建议,是政府决策的锦囊妙计;群众的“金点子”,是城市治理的“金钥匙”。在学习教育中,广大党员干部更应以“小学生”的心态,珍视群众的真实声音。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深入基层一线,与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听听他们的“家长里短”,聊聊他们的“酸甜苦辣”。要畅通群众反映的渠道,通过设立线下意见箱、开通热线电话、开设网上信箱等方式,广泛征求群众对作风建设的意见建议,让群众有机会监督、有渠道反馈,让问题查摆更精准、作风差距更清晰、问题整治更有效。
把干群关系作为学习教育的不变初衷。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历史终归是人民群众创造的。革命先辈在枪林弹雨间依靠群众打下了江山,后辈们更要在守江山的使命征程中书写人民满意。因为历史实践充分证明,人民群众才是真正的铜墙铁壁。当前国际形式云波诡谲,“大国的冲突”“修昔底德陷阱”等悲观论调试图将世界文明的交流格局拉入深渊。只有充分依靠群众,才能推动中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巨轮乘风破浪,通向星辰大海。在工作生活中,党员干部与其期待群众配合我们什么,不如先思考我们能为群众做点什么。始终把群众当作服务对象而非管理对象,把群众是否得到实惠作为实施项目工程的首要出发点,权力配置上积极换位思考,确保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公正用权、依法用权、为民用权、廉洁用权,防止权力异化为某些人、某些利益集团谋私的工具。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决定事业兴衰成败。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全党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推进作风建设的“必修课”。以“群众满意”检验学习教育成效,紧紧依靠最广大人民群众,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才能始终赢得人民群众衷心拥护,实现长期执政,带领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会昌县 李岚 李炳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