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绿色底蕴,建生态成达万——探秘中铁二局成达万铁路3标弃渣场施工的“绿色密码”

厚植绿色底蕴,建生态成达万——探秘中铁二局成达万铁路3标弃渣场施工的“绿色密码”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7-14 14:14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近日,中铁二局成达万铁路3标庙子坡弃渣场迎来了一场特殊的“检阅”——由业主、监理、设计及施工单位组成的50余人观摩团在此实地考察,对渣场的绿色施工成果给予高度评价。作为铁路建设中的“生态样板”,该弃渣场创新采用“三阶段、四区段、八流程”施工工艺,以“生态优先、服务地方、和谐共建”为理念内核,紧扣“安全、生态、民生”三大核心,在渣土处置与生态保护的平衡中,奏响了工程建设与自然共生的和谐乐章。

科学管理体系:三阶段筑牢施工根基

弃渣场施工的有序推进,始于严谨的全周期管理体系。项目精心规划,将施工流程细分为三大阶段,一步一个脚印,确保每个环节既合规又高效。在征地阶段,项目团队严格落实土地征收、补偿安置及权属调整等工作,主动与地方政府、村民沟通协调,不仅确保了项目用地合法合规,更为工程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施工阶段则聚焦表土剥离、挡护工程、地下盲沟、分层弃渣、绿化复垦等核心内容,每一道工序都严格遵循设计图纸与施工规范,确保渣场结构稳定、生态防护到位;验收阶段更是全面细致,对复垦质量、环保成效等进行全方位检查,确保项目不仅符合设计要求和地方标准,更能长效服务地方。

精准分区施工:四区段明确功能定位

为实现精细化管理,项目创新性地将弃渣场划分为四大功能区段,各区域各司其职又协同联动。挡护区作为渣场的“防护屏障”,集中开展支挡防护工程,为整个渣场提供坚实的结构支撑;弃渣区采用分台阶分层弃渣模式,严格控制堆置节奏与压实度,保障渣体稳定;附属区专注于盲沟、排水等配套设施建设,构建高效的水循环系统;复垦绿化区则承担着生态修复的重任,通过平整土地、种植植被,让渣场逐步回归自然本色。这种分区模式让施工目标更清晰,资源调配更合理,大幅提升了施工效率与质量。

精细流程管控:八流程守护生态底线

“八流程”工艺是项目的核心技术亮点,从表土剥离到检查整修,每一步都彰显着生态智慧。为尽量不破坏环境,绿化恢复覆土于渣场占压区内取用,弃渣前先进行表土剥离,施工团队小心翼翼地剥离30厘米厚的表土,集中堆放后用绿网覆盖,并设置临时排水,为后期复垦储备“生态养分”;挡墙施工严格遵循“先挡后弃”原则,汤家湾弃渣场变更为混凝土挡墙,其余场地则在格宾石笼挡墙外增设钢筋混凝土挡墙,双重防护筑牢安全防线;盲沟施工构建起纵横交错的地下排水网络,5%的纵向坡度确保积水快速排出;分层分台阶弃渣配合及时刷坡,让渣体堆置既稳定又美观;排水工程构建起“截-排-沉-净”的多级体系,连通自然水系实现雨污分流;复垦土回填平整严格控制坡率不小于4%,覆土完成后使用旋耕机翻耕让种植土焕发活力;为防止移交前弃渣场水土流失,复垦后对渣顶、边坡位置采用撒播草籽进行绿化防护;最后通过两级验收确保每一项指标都达标。

创新亮点纷呈:生态民生双丰收

在标准化工艺之外,项目部充分运用BIM+GIS技术,依托其视觉性、模拟性等特性,对边坡、排水系统等进行“三化”设计,采用可视化交底到现场,更加清晰明了地指导施工,不断优化细节,如增设混凝土挡墙、截水沟、蓄水池,优化排水系统,增设栏杆保障安全,让渣场功能更完善。“边施工边复绿”模式打破传统工序,乡土先锋草灌快速覆盖,复合植被构建生态系统,大幅缩短裸露期。

项目始终将民生需求放在重要位置,主动对接百姓在耕作便利、灌溉取水、土地用途等需求,在安全合规的前提下动态优化设计,提升功能适配性与群众满意度。通过“村基逐级”沟通机制,自下而上收集需求,自上而下协调资源,实现了工程目标、地方需求与生态保护的有机统一,真正做到了生态效益与民生效益双丰收。

中铁二局成达万铁路3标弃渣场的施工实践,为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协同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这一“绿色密码”的成功解码,必将引领更多工程项目走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路。(图片由杨永红、杨生龙授权提供)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