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师院“鉴湖微光”十年深耕马武镇 用青春书写乡村振兴答卷

长江师院“鉴湖微光”十年深耕马武镇 用青春书写乡村振兴答卷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7-14 14:14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七月的涪陵区马武镇暑气正浓,长江师范学院机器人工程学院“鉴湖微光”志愿者服务团的旗帜再次飘扬在这片青山绿水间。自2015年与马武镇结缘,这支队伍已连续十年扎根于此,累计开展服务活动120余场,惠及群众超万人次,用青春足迹书写着助力乡村振兴的十年答卷。

  科技惠民解难题,专业服务暖民心

在马武镇,“鉴湖微光”的义务维修活动早已成为当地居民期待的“年度盛事”。志愿者们发挥专业优势,创新推出“固定摆摊+上门服务”模式,既在社区广场为电风扇、绞肉机等家电“把脉问诊”,也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户检修微耕机,手把手传授保养技巧。针对行动不便的老人,“上门维修小分队”更是提供贴心服务,赢得村民一致称赞。

“你们不仅修好了机器,还教我们自己处理小问题,以后再也不用干着急了!”农户李大叔的话道出了科技助农的实效。十年间,服务团累计维修家电农机300余件,培训技术骨干50余人,从简单维修到智能设备故障处理,从临时服务点到长期帮扶机制,专业与坚持让志愿服务更有温度。

  深入产业一线,青春智慧助振兴

为探寻特色农业助力乡村发展的路径,志愿者们走进马武镇特色产业现场。在冉刚梨园,他们记录下“翠冠梨线上订单激增40%”的销售经验;在彭婆婆榨菜厂,跟随传承人学习“三腌三榨”古法工艺;在小敏农场,调研“菌稻轮作”模式如何盘活土地资源。

“这些沾着泥土的调研数据,就是最鲜活的乡村振兴报告!”调研组组长赵欣表示。如今,电商数据、古法工艺与生态模型在调研报告中交汇,马武镇“三产融合”的发展图景愈发清晰,青春智慧正为乡村产业注入新动能。

  传承红色基因,精神力量润乡土

今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志愿者们走访慰问97岁的抗美援朝老兵,聆听烽火岁月故事。老人看着朝气蓬勃的大学生,嘱咐道:“现在的生活多好啊!你们年轻人赶上了好时代,要珍惜,要为国家多出力!”

在马武镇桦榕社区活动中心,志愿者们以“时光任务卡”模式开展红色教育,让孩子们化身为“抗战小侦探”,通过历史影像和互动问答,沉浸式感受革命先辈的英勇无畏。“这些大学生不仅带来了帮助,更传递了精神。”社区工作人员肖蓉感慨。十余年来,服务团累计开展红色教育活动50余场,服务群众2000余人次,让红色基因在乡村沃土生根发芽。

  微光成炬,续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从“技术工”到“调研员”,再到“红色文化传播者”,“鉴湖微光”用十年坚守诠释着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团队指导老师陈婷婷表示:“教育不仅发生在课堂,更在于将知识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力量。我们愿做一束微光,以专业和热忱照亮乡村振兴的征程。”

据悉,长江师范学院将持续深化校地合作,引导更多青年学子投身乡村振兴,让青春“微光”汇聚成照亮乡村发展的温暖星河。(图片由 陈婷婷 杨成艺 授权提供)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