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7月8日电 7月5日,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人工智能助力种业高质量发展"专题论坛在北京通州国际种业科技园区成功举办。论坛聚焦AI技术与现代种业深度融合,吸引来自全国人工智能和种业领域的产学研代表100余人参会,共享智能育种科技创新前沿技术,共同探讨智能育种发展路径。
与会嘉宾认为,人工智能在基因挖掘、表型分析、亲本选配、品种设计等育种核心环节具有颠覆性潜力,是推动种业实现"弯道超车"的关键引擎。产学研用各方的深入交流与思想碰撞,为加速智能育种技术创新、促进成果转化落地、培育种业新质生产力凝聚了强大共识,为北京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种业之都贡献智慧力量。
该论坛由全球数字经济大会组委会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北京为村互联网科技研究中心、北京通州国际种业科技有限公司、长沙百奥云数据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承办。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在农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先导性地位日益突显。当前,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为生物育种注入了新的活力,正推动生物育种不断迈向数字化和智能化。
论坛致辞环节,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二级巡视员邵明红指出,立足首都定位,北京市正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出台了《北京市关于支持信息软件企业加强人工智能应用服务能力行动方案》和《北京市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行动方案(2025年)》政策文件。并加速人工智能技术与种业融合,加快夯实北京种业之都的科技基础。
论坛所在的北京通州国际种业科技园区,正在构建智能育种产业生态,推进智能育种产业化发展。园区平台企业北京通州国际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建立的分子育种共性技术平台、农作物育种加速器和即将建立的作物逆境表性鉴定平台,在腾讯SSV和中国农科院作科所等单位支持下,将助力智能育种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
种质资源是种业的"芯片",人工智能正在为破解这枚"芯片"的密码提供新工具。在专家主题报告环节,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所长周文彬发布作物种质资源"天书计划",揭示AI如何通过基因-表型大数据解析种质资源遗传信息,加速优异基因挖掘与品种设计。"天书计划1.0"的实施,搭建了种质资源数据共享平台;"天书计划2.0"的实施,确定了核心种质的筛选方法,初步完成了1万份核心种质的筛选。
三亚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南繁研究院外籍院士Felix Dapare Dakora分享了《中非农业科技创新联盟(CAASTIA):实现非洲粮食安全对数字平台的需求》报告,提出了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和非洲科学院共同发起的利用CAASTIA加速非洲农业现代化——北京行动计划(2025–2027),未来三年,将在种质资源交流、人才培养、农业技术联合研究、科技成果交流、建设数字化/人工智能等合作交流平台方面推动中非合作。Dakora院士强调,推进CAASTIA的实施需要依托数字化平台和人工智能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