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红脉循迹,绣韵启航”实践团,由临平区文化特派员,浙江理工大学特聘副教授陆希带领,深入杭州红色热土——临平区崇贤街道鸭兰村,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红色文化实践活动。师生们紧扣专业所长,以“红色+”为鲜明主题,在中国共产党杭州市第一个村支部——中共鸭兰村支部,用青春与巧思编织红色记忆,以针线绣出新时代的传承画卷。服装学院研究生会秘书长陈颖子老师参与实践指导。
近日,实践团以“红色+初心循迹”开启寻根之旅。在中共鸭兰村支部旧址,团队成员近距离观赏斑驳的历史痕迹,认真聆听烽火岁月的革命故事。如今的鸭兰村,多民族文化交融互鉴,各族同胞共居共富。这片革命老区,正在用特有的方式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革命旧址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成为学生们汲取设计创作灵感的源泉。
6月30日在鸭兰村,学子们跟随苗族、畲族、布依族等多位少数民族绣娘,潜心学习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鸭兰绣的精湛技艺。跨越民族的指尖艺术在红色主题下交融汇聚。针线翻飞间,一幅幅融合革命精神与民族智慧的“红色+非遗”主题绣品逐渐成型,古老的匠心在新时代青年的手中焕发新生,生动诠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红色基因的创造性融合。
7月1日建党节当天,“红色+绣韵印记簿”创意打卡区在鸭兰村火热开启。
此外,实践团还精心设置了党史知识问答、红色鸭兰纹样丝网印刷体验、旧衣改造焕新
等互动项目。
活动吸引了滨江公安分局研学团、西小河社区党员研学团、广济路区党员研学团与鸭兰村民等百余人积极参与。在沉浸式体验中重温峥嵘岁月,感悟革命精神。红色鸭兰纹样通过现代丝网印刷跃然于织物之上,旧衣在巧思改造中承载起新的红色记忆,历史以可触可感的方式“活”了起来。
文化特派员陆希老师说:“鸭兰村的刺绣技艺传承人曹国花和外嫁过来的少数民族妇女等组成的鸭兰绣娘团从传统的绣手绢、绣花鞋、绣花裙,再到绣帆布袋、绣旗袍、绣丝巾给了学生们极大的启发。我们也在守护传承新时代的鸭兰薪火中获得成长,坚定理想信念。”
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的师生们,以手中针线为笔,以红色大地为卷,在鸭兰村这片承载着初心与使命的热土上,探寻了历史的脉络,更以创新的实践激活了红色文化的时代生命力。他们将专业所学化作传承的薪火,在穿针引线间,生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绘就民族复兴锦绣新章”的坚定信念与使命担当,让红色血脉在非遗技艺的经纬中、在民族团结旋律里、在青春实践的脚步下,澎湃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