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雷山:暴雨中的“240小时接力赛”守护群众“零伤亡”

贵州雷山:暴雨中的“240小时接力赛”守护群众“零伤亡”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7-03 11:11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自6月18日以来,贵州省雷山县永乐镇遭遇持续超10天强降雨,特别开屯村累计降雨量超1000毫米,打破雷山县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强降水纪录,全镇28个村(居)4812户19248人受灾。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迅速安排部署防范应对工作,将防汛IV级应急响应提升至防汛Ⅲ级应急响应,永乐镇迅速反应、果断决策,与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和各级各部门高效联动,连续开展“240个小时接力赛”,助力转移165户364名群众,实现群众“零伤亡”,用坚守与担当筑就了防汛救灾安全屏障。

雷山县永乐镇加支村地质灾害隐患点航拍图

直面考验:高效协调的指挥调度

面对历史罕见的暴雨考验,永乐镇党委第一时间成立了由党委书记、镇长为双组长的防汛应急指挥中心,激活“四色四响四反馈”机制,以红、橙、黄、蓝四色划分风险等级,通过“喇叭响、短信响、电话响、敲锣响”四响模式,将预警信息精准传递至各个村(居)。

“我们通过‘防汛云调度群’和‘全域通’对讲机双向使用,能做到在断路、断网、断电等极端情况下,最大限度消除通信盲区,确保及时传达预警信息、确认灾情报送、开展应急指挥。”镇防汛应急指挥中心指挥长张鹏介绍。目前,累计发送预警信息280条,实现信息传递“零延迟”。

同时,构建由9名镇领导包片、28名镇干部包村、140名村干部包组、300名党员包户的四级责任体系,督促党员干部下沉一线,对山塘水库、地质灾害隐患点、老旧房屋等重点区域开展“拉网式”排查,并实施“硬隔离+专人盯守”双重防护机制,在滑坡隐患点设置警戒带、安装警示牌;在危险区域前后200米设置卡点值守,严密防范已转移人员在危险未解除前擅自返回家中或危险区域。

雷山县永乐镇开屯村“两委一队”组织村民转移到安置点

分秒必争:生命至上的转移攻坚

强降雨来势凶猛,避险转移刻不容缓。

——6月23日21时,加支村棉花坪组隐患点整体变形开裂,撤离转移群众3户7人。24日,二次转移群众17户34人,无人员伤亡;

——6月24日6时25分,乔桑村甲当组斜坡整体变形开裂并有部分斜坡垮塌,多条裂缝膨起,房屋墙体开裂变形,紧急转移安置群众8户21人,无人员伤亡;

——6月24日16时,党开村中组斜坡部分路面出现雨水冲刷致开裂现象,地质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紧急转移群众17户29人,无人员伤亡;

——6月24日19时30分,永乐镇永乐村大兴田坎脚斜坡部分树木向外倾斜,并出现多条变形裂缝,紧急转移安置群众29户80人,无人员伤亡。

......

“当时就像在打地鼠,这边险情还没处置完,那边又冒出新问题,转移安置压力空前。”永乐镇副镇长金小龙回忆道。无人机航拍画面显示,全镇共形成6个地质灾害隐患点和45处风险斜坡。

一个个快速转移,“无人伤亡”的背后,是永乐镇党委平日里下的“硬功夫”。永乐镇坚持组织镇平安法治办公室、派出所、消防救援大队、全体党政应急救援队等力量,深入村组开展防灾减灾宣传和应急演练。这才让村民面对险情时心中有谱、行动有序,使这场与暴雨的赛跑赢得干脆利落。

针对被转移群众可能出现的焦虑情绪,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组织心理疏导团队,与群众拉家常、聊心事,帮助大家放松心情。安排专人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备好帐篷、折叠床、干毛巾、饮用水、蚊香等物资的同时,每日提供荤素搭配、营养均衡的三餐,并为老人、儿童和特殊饮食需求群众提供个性化服务。截至6月28号,劝导意向返家群众70余名。

雷山县乔配村党员干部在清理主干道伏倒树桩

风雨同舟:温暖人心的八方支援

在永乐镇加支村临时安置点,一支身着迷彩服的队伍格外引人注目。他们是县武装部派出的民兵应急分队,正忙着帮助受灾村民转运家具、清理淤泥、搬运物资,用汗水和真情帮助群众重建家园。

“这些小伙子从早上七点就开始忙活,连口水都顾不上喝。”永乐镇加支村棉花坪组村民杨秀海感动地说,“我家存的500斤稻谷,全是这些民兵同志一袋一袋帮我扛出来的。”

一方有难,多路驰援。面对险情,县委县政府迅速成立新增地灾点现场指挥部,组织公安、交通、应急、电力、通讯等部门精锐力量火速驰援,与镇村干部群众并肩作战,共同筑起防汛救灾的钢铁长城。

县级各部门共下派公安40名、交警5名、消防员9人、民兵12人以及自然资源局、交通局、应急局等部门20余名技术人员到现场进行排危除险、转移安置、监测值守等工作。及时开展灾区气象、洪水预测预报和险情发展研判,一旦发现危险隐患立即协助转移群众、搬运物资。雨后,各部门各司其职又密切配合,公安部门持续加强交通疏导和治安巡逻,电力部门争分夺秒抢修受损线路,通讯部门全力保障通信畅通,交通部门及时疏通水毁道路。形成了防汛救灾的强大合力。(余秋红|编辑:中国日报社贵州记者站 杨军)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