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种下的“苹果树”,如今已根深叶茂

来源:科技日报
2025-06-30 08:42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如果祖国需要我,我种苹果树也不是不可能。”大屏幕上,一位特殊的“讲述者”——AI数字人“钱学森”,向观众重现了钱学森当年毅然归国的决心。他身着白衬衣,外罩一件黑色毛衣,形象栩栩如生,仿佛穿越时空。“钱学森”回忆道,1955年回国前夕,老师曾质疑:“中国那么落后,你回去难道种苹果吗?”如今再看,“也许我真的种下了一棵苹果树,它正在飞速成长,冲破天际,直指苍穹。”

近日,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在钱学森实验基地举办纪念钱学森回国70周年暨弘扬科学家精神主题活动。现场,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学森长子钱永刚以翔实的史料,讲述了父亲归国后的关键决策。

1955年,面对国内巩固国防安全的迫切需求,钱学森力排发展航空的主流意见,鲜明主张优先研制导弹,发展航天事业。

在钱永刚看来,这一选择绝非钱学森的“一时之念”,而是基于对国情的深刻洞察。彼时,中国工业基础薄弱,短期内难以攻克航空领域所需的高端材料瓶颈,而国家最紧迫的任务是解决“不挨打”难题。钱学森敏锐地指出,导弹在攻防兼备方面更具战略优势,且其核心技术——制导问题——存在短期突破可能。

先解决防空问题,就能赢得与敌人抗衡的时间,还能为航空发展提供空间。钱永刚说:“正是基于这一极具前瞻性的判断,钱学森优先发展导弹的观点最终被大家接受了。”

1956年,我国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宣告成立,标志着我国航天事业正式起步。钱永刚总结说:“在奠基的关键时刻,钱学森首次展现出无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讲完在战略抉择上的远见卓识,钱永刚分享了钱学森在关键时刻的担当。

我国首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准备出厂运往基地发射的时候,有人向孙家栋提出,设计寿命为20天的卫星,仅模拟5天能否确保其在太空可靠运行?这让当时的卫星研制负责人孙家栋犯了难。

面对孙家栋的紧急汇报,钱学森沉着应对。他让孙家栋留下材料,表示“后天上班你再来”。两天后,孙家栋在其办公室取回材料,赫然发现封面右上角一行端端正正的小字写着:“我看此卫星可以出厂运往基地。钱学森。”最终,卫星不仅顺利升空,更稳定运行了28天,远超预期。

“在条件不完全具备的情况下,‘冒险’是需要勇气的。”钱永刚动情回忆《东方红》响彻太空、举世震惊的时刻,“钱学森正是具备这种魄力与权威的科学家。”

钱学森的权威,不仅源于他对重大决策的担当,更源于他以科学服众的实践。

“两弹结合”试验风险极高。为最大限度降低风险,国家要求疏散导弹飞行轨迹下方区域的人员和物资。然而,兰新铁路旁一家工厂的工人们却因前几次试验无事而迟迟不肯撤离。

担子又压在了钱学森的身上。他亲赴现场,用通俗易懂的话语向大家解释:“我们每一次试验都存在失败风险。中国有句俗语,‘不怕一万,就怕万一’。虽然这次试验失败的可能仅是千分之一、千分之二,那也是‘万一’的十倍、二十倍。你们说说,该不该防范,该不该疏散?”

这番科学解释最终说服了工人。厂长当即表态:“我们听科学家的!”工厂随后按时完成疏散。

从自主研制首代中近程导弹、首颗人造地球卫星到首次“两弹结合”试验成功,钱学森作为核心领导者,铸就了我国航天事业的基石。

“我们要在钱学森科学精神指引下,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刘桂菊说。在场科研人员表示,将在基础研究与核心技术攻关中勇毅前行。

钱学森种下的那棵“苹果树”,其精神养分正滋养着新一代科技工作者,向着更深邃的宇宙进发。(记者 薛 岩)

(责编:郝孟佳、熊旭)

 

 

【责任编辑:张瑨瑄】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