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市局:粮烟协同 端稳“饭碗”鼓起“腰包”

永州市局:粮烟协同 端稳“饭碗”鼓起“腰包”

来源:鲁网 2025-06-27 17:11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仓廪殷实,是国家之福,也是百姓之盼。

近年来,永州市烟草专卖局(公司)立足“三农”工作大局,找准烟叶产业发展定位,自觉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和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构建了“以烟为主、粮烟协同、多产融合”的产业发展体系,走出了一条具有永州特色的粮烟协同增收致富之路。

粮烟协同 服务大局

(烟区综合体内烟后水稻成熟)

孟夏潇湘,满目青翠。永州烟区烟叶陆续进入成熟采收期,烟农们穿梭田间抢抓时节采摘、烘烤,田间地头一派繁忙,烤房“金叶”飘香。待此季烟叶归仓,水稻将接续这片沃土。

作为湖南省粮食和烟叶生产大市。如何让“粮袋子”更稳、“钱袋子”更鼓?永州市把“稳粮优烟”工程纳入《永州市“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组织开展粮烟协同发展专题调研,出台《永州市推进粮烟协同高质量发展10条措施》,为粮烟融合发展提供了清晰的“路线图”和坚实的政策保障。

一茬烟叶一茬粮,粮烟生长都靠田。永州烟草协调发改委、农业农村、自然资源、水利等部门协同推进耕地保护与高标准农田建设。2005年至今累计投入资金35亿元,建设高标准烟田13.62万亩,援建水源工程项目6个,修建水利、农用道路2880余公里,解决了32.3万亩农田灌溉及部分地区防洪抗旱、生活用水等问题,为打造“稳粮优烟”工程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此基础上,永州烟草联合中国农业大学在宁远县建立湖南首家“烟稻科技小院”,开展烟后优质稻新品种研发,探索稻烟轮作碳氮协同高效利用、病虫害一体化绿色防控等关键技术。同时,在宁远周家坝、江永大坝洞、黄甲岭建设“稻烟+N”产业综合体,探索“粮经烟协同”“种养旅结合”等多元模式,全力构建“以烟稳粮、以烟促粮”的可持续发展新格局。  

2024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超过730万亩,产量达到306万吨以上,烟叶种植面积28万亩,烟农户均收入18.6万元,实现粮烟产业双赢。

设施共享 降本增效

(利用烤烟育苗大棚种植蘑菇)

人不歇,房不闲,烤房烘谷变“金棚”。深秋时节,走进江华县涛白烟叶合作社,烘烤工厂内自动化传输带将饱满的谷粒推入烤房,智慧烘烤系统实时显示烘干数据,烤房内稻浪翻金,就近务工人员有序进行装袋作业。

“过去晒稻谷得找个大场地,下雨天就特别头疼。现在可方便多了,我们直接把稻谷收回来倒进烤房,三两天就烘干,既省时又省力,还省钱。”种粮大户黎戍莲感慨道。  

充分利用闲置烤房只是永州烟草盘活闲置资源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永州烟草挖掘育苗大棚、烘烤工厂、农业器械的利用潜力,巧用设施闲置期,育苗大棚育晚稻、蔬果苗;烟用机械为稻田翻耕整地、施肥、除草、植保……一棚多育、一房多用、一机多能,有效解决了育秧场地、农机设备设施不足等问题。

轮作种植、换茬换种,专人种植是前提。为此,永州烟草深化校企合作,共育现代农业产业人才。围绕永州农业发展技术需求,深化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为产业升级提供科技支撑;利用“金叶夜校”教授烟农农业生产知识,面向烟农合作社及种植主体开展技术培训和技能竞赛,为粮烟协同发展注入蓬勃的人才队伍活力。

产业共融 多元增收

(东安县南溪花海景区)

2024年冬,江永县兰溪瑶族乡大坝洞烟区综合体的千亩芥菜迎来大丰收。村民忙着收割田里的芥菜,依托全市“菜篮子”工程集中收购后,通过冷链物流直供“粤港澳”大湾区。

永州烟草按照“主业稳增收、多元促增收”工作模式,充分发挥烤烟产业在助农增收、乡村振兴和现代农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统筹推进烟叶与非烟产业协同融合、产业综合体与烟区新农村建设深度融合、烟叶基础设施与多元产业经营共享融合,助力乡村振兴,促进烟农增收。

在道县,利用烟草援建的营乐源水库“群山环水、水中映山”的独特景观优势,融合本地周敦颐理学廉政文化,在水库周边打造特色自然公园,并与陈树湘烈士纪念园景区联动,开发红色旅游项目,年参观人次突破20万。

在东安县,以“农文旅融合”为引擎,配合地方政府打造南溪花海“水稻+花海+游玩”乡村旅游主题公园、舜皇山景区旅游项目,每年吸引游客旅游综合收入1000余万元。

在江华县,烟农合作联社积极探索多元化经营模式,充分利用碳化谷壳、草炭、烟杆等废弃物品,组织生产育苗基质、池膜、预检带、烘烤用煤和生物质燃料等生产物资,进一步降低烟农成产成本。

永州烟草着力打造以烟为主的“1+N”多产业融合体系,

积极探索“烟后稻”全产业链发展模式,通过引导烟农发展稻谷、果蔬、育苗基质、生物燃料生产、废旧地膜回收加工等10余种多元化产业,建成烟区产业综合体4个,年均可提供季节性就业岗位万余个。

烟香稻香,金叶丰粮。未来,永州烟草持续推进“烟+稻+N”多元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打造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完善生产组织模式与市场拓展模式,走好产业兴农、科技兴农、绿色兴农、质量兴农之路,将烟稻产业打造成助力乡村振兴的强村富民新产业。(唐敏)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