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北外中国—中东欧人文交流会议5月24日在宁波举行,主题为“中欧建交50周年背景下的中国—中东欧国家文明交流与互鉴”,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中东欧研究中心主办,宁波工程学院承办。本次会议为第九届中国(宁波)—中东欧国家教育合作交流会的首场活动,同时召开了第三届浙江—中东欧国家教育智库论坛、“中国—中东欧国家高校联合会文学学科建设共同体”年会。会议得到了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秘书处、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宁波市教育局等单位的大力支持。
外交部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事务特别代表姜瑜大使、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秘书长傅博、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副主任夏娟、天津外国语大学校长李迎迎、宁波工程学院校长邵千钧、大连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张国强、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副所长李振利、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大学校长格雷戈·马伊蒂赤、匈牙利罗兰大学副校长郝清新、波黑巴尼亚卢卡大学副校长克里斯蒂娜·潘特利奇·巴比奇等中外政学界人士参与了本次会议。来自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塞尔维亚、斯洛文尼亚、黑山、波黑、北马其顿、克罗地亚、希腊、德国、英国、新加坡、白俄罗斯等国家,以及来自北京大学、香港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宁波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近80所中国高校的200余位的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
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中东欧研究中心主任赵刚主持主旨发言环节,他指出,自1954年设立中东欧语种专业以来,北外在在语言人才培养、文学翻译与研究、文化关系研究、区域国别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关系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从2016年开始,中心每两年举办北外中国—中东欧人文交流论坛,旨在以语言为桥梁,以人文交流为纽带,深化中国与中东欧各国人民的民心相通。
外交部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事务特别代表姜瑜大使指出,十三年来,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在互联互通、经贸投资、交通物流、文化旅游、地方科教、智库媒体等领域成果显著,有效提升了中国同中东欧国家整体合作水平。人文交流既是中欧关系的一大重要支柱,也是中东欧合作框架内最活跃的板块之一。展望未来,中方愿与中东欧各国一道,以互利共赢为基石,把文明互鉴的理念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把人文交流的纽带织得更密更牢,推动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全面均衡发展,为中欧关系开辟更加美好的未来。
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副主任夏娟指出,本次会议主题契合时代背景与合作需求,中国与中东欧国家推进人文交流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她强调,人文交流不仅是“交朋友”,促进关系发展;还是“长本领”,推动互学互鉴;更是“促合作”和“保和平”的关键途径。
天津外国语大学校长李迎迎在发言中强调,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语言教育和文化交流在促进国际理解与合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天外将继续深化与中东欧高校的交流合作,推动教育共建与民心相通。
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大学校长格雷戈·马伊蒂赤在主旨发言中分享了欧洲高等教育的发展理念和实践经验,为中欧教育合作提供了有益借鉴。
匈牙利罗兰大学副校长郝清新以视频形式参会。他深情回顾了罗兰大学与北京外国语大学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展合作以来积累的深厚友谊,并简要回顾了罗兰大学汉学系的发展历史与建设特色。
会议还举行了以“人工智能背景下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教育合作”为主题的高端对话会。与谈嘉宾包括大连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张国强、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副所长李振利、香港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杨锐、波黑巴尼亚卢卡大学副校长克里斯蒂娜·潘特利奇-巴比奇、匈牙利欧亚中心主任乐文特、波黑东萨拉热窝大学电子工程学院院长博日达尔·波波维奇。嘉宾围绕人工智能对全球教育生态的重塑及中东欧与中国教育体系融合的路径进行了深入交流。大家一致认为,人工智能时代为教育合作带来了新机遇,也对国际化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
会议还设有四个分论坛,主题分别为:中国—中东欧国家教育交流与互鉴、文学交流与互鉴、媒体交流与互鉴、智库交流与互鉴。来自中外高校和研究机构的近70位专家学者参与了此次论坛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