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镇平:“一株草”串起富民链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5-28 17:06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5-05-28 17:06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夏风吹艾叶香,临近端午,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枣园镇的艾草田泛起银浪,空气里浮动着沁人清香。在周岗村的艾草种植地头,村民周绍亚戴着草帽穿梭田间,镰刀起落间艾草齐整倒下。“端午前的艾叶精油含量最高,专供药企做艾灸条。”他麻利地捆扎艾草,身后垒起的“艾草墩子”像给黄土地缀上绿纽扣。今年全镇艾草种植面积突破1000亩,预计总产量达600吨。

走进蒋刘洼村艾制品车间,十余名妇女正将浸泡过艾汁的粽叶裹住糯米与红枣。“艾香粽订单排起了队,每天都是不停歇赶制,要在节前赶出这批订单。”企业负责人习羽托起一枚碧绿的粽子,蒸腾的热气裹着淡淡药香。今年厂里新推出“三色艾粽”,用嫩艾汁、陈艾粉、艾绒灰调色,因为产品有特色,端午节前夕订单较三年前翻了两番。

在艾铭源农业产业园,全自动生产线正将艾草“变魔术”。经过冷萃提纯的艾叶,化作细密艾绒流入包装机,每20秒就产出一根标准艾柱。“低温冷萃技术让产值提升3倍,废料还能还田变成有机肥。”技术员指着循环系统介绍。眼下端午节供应的艾草产品爆单,工人们加班加点赶工。

晾晒车间里,工人们把成捆的艾草码成金字塔状,阳光透过天窗在“绿塔”上流淌。“这批艾绒被做成端午香囊,已经发往沿海的大城市。”车间主任老刘弯腰检查艾绒成色,衣襟上沾满细碎的艾叶,像缀着星星点亮的翡翠末。鼻梁上挂着老花镜的赵大娘带着妇女们缝制香囊。五彩丝线穿梭间,菱角形布袋渐成,艾香丝丝溢出。“以前烧火都嫌烟大,现在成了‘金枝玉叶’。”她笑着展示绣着“安康”字样的香囊。

镇电商产业园的直播间里,主播小马举着五根艾草讲解:“老铁们看好了,端午挂艾讲究‘三长两短’,五根艾草配菖蒲......”手机屏幕那端订单数字不断跳动,仓库里打包好的艾草制品堆成小山,快递单像给每个包裹系上红腰带。物流公司调拨的两辆运输车,载着艾制品奔向各地。

镇政府大院里,技术员李兆龙的电动车后座摞着半人高艾制品生产注意事项等资料,“得抓紧时间把技术要点送到户。”近年来,枣园镇推行“农户+合作社+企业”联农机制,建成标准化育苗基地,艾草成活率提升至95%,端午特色产品种类从5种扩至13种。

夕阳染红艾草加工厂的屋顶,艾香漫过晾晒场、车间、直播间,在星罗棋布的村庄间织就绿网。枣园镇党委书记刘柯兵介绍:“艾草产业是枣园镇的‘富民链’,去年产值5000万元,今年端午季就带动100多农户增收。我们正谋划艾草养生基地,让乡亲们既赚产业钱,更享生态红利。”艾香袅袅中,古老的智慧与现代产业碰撞出火花,恰似粽叶裹住的不只是软糯香甜,更是乡村振兴的生机盎然,正如老乡们常说的:“五月艾,六月财,日子跟着节气旺起来。”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