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法治之力守护生态之基——白银检察通过公开听证破解水土保持补偿费征缴难题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5-28 14:14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5-05-28 14:14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在政策调控与市场环境双重压力下,企业更应明晰法定义务的底线。我们支持检察机关在监督中兼顾法理情,为企业筹措资金预留合理空间。”2025年5月27日,白银市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周永祥主持的“督促依法履行水土保持监管职责案”公开听证会上,人大代表作为听证员的发言引发共鸣。这场由检察“一把手”牵头的听证,不仅是司法公开的生动实践,更是以法治思维破解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的典型探索。

数字背后的公益之殇:从模型预警到检察监督的精准发力

2024年底,白银区人民检察院依托“水土保持补偿费征缴监督模型”,通过大数据比对发现辖区6个开发建设项目存在欠缴问题,涉及金额45.4533万元。这一基于智慧检务的监督创新,打破了传统监管的信息壁垒。2025年2月立案调查后,检察机关向行政机关制发《检察建议书》,推动4个项目补缴38.57万元,但仍有2家企业因疫情遗留亏损、资金链紧张等客观原因,拖欠6.8833万元费用。

听证现场的法理交融:第三方评议构建多元治理格局

“企业经营困难能否成为欠缴的合法理由?”“行政机关后续催缴措施是否形成闭环?”听证会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第三方听证员直击问题核心。被监督单位详细汇报整改台账与分段催缴方案,企业代表则坦诚经营困境并作出书面缴款承诺。这种“面对面”的质疑应答机制,既让行政机关的履职成效接受社会检视,也为企业提供了理性表达诉求的平台。最终形成的评议意见明确:在给予企业合理筹措期的同时,检察机关需跟进监督行政机关在承诺期限后启动后续法律程序,实现“刚柔并济”的司法监督。

制度创新的深层价值:从个案办理到治理效能的范式升级

“听证不仅是办案程序,更是法治公开课。”周永祥在总结中强调,将办案过程“阳光化”,正是通过“释法说理+反向审视”双轨机制提升司法公信力。近年来,白银市检察机关构建“一把手带头听证”常态化机制,将听证作为化解行政争议、促进源头治理的关键抓手。此次听证中,听证员提出的“完善征收源头治理”“规范执法程序指引”等建议,已被纳入检察机关与行政机关的协同治理清单,推动个案监督向行业治理延伸。

生态司法的时代注脚:在守正创新中践行法治文明

当“水土保持补偿费”这一专业术语通过听证会转化为社会共识,其背后是检察机关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司法诠释。从智慧检务模型的技术赋能,到“应听证尽听证”的制度设计,白银检察以“如我在诉”的司法情怀,在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与呵护企业发展之间寻得平衡点——既通过法律监督守住生态保护的红线,也以司法温度为市场主体纾困解难,为新时代公益诉讼检察工作提供了“程序正义+实质化解”的实践样本。

这场听证的意义,早已超越45万元征缴金额本身。它彰显着:在法治中国的进程中,每一起案件的办理都是一次社会治理的微创新,每一次司法公开都是一次法治信仰的再凝聚。

(图片由甘肃省白银市人民检察院授权提供)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