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贵州省遵义市绥阳县广袤田野上,冬小麦迎来了采收期。当地抢抓晴好天气,迅速投入收割工作,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奏响了欢快的丰收协奏曲。
在风华镇的小麦种植示范基地,放眼望去,成片金灿灿的小麦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犹如铺就的金色绸缎。几台收割机穿梭其中,轮番作业。随着机器轰鸣声响起,麦穗的切割、分离以及秸秆还田等工序一气呵成,展现出现代农业的高效与活力。
“这几天我们组织了5台收割机及10多名工人,1台机器的话每天可以收割50亩左右,2天左右就可以收割完成。”遵义市翰雅粮油购销有限公司绥阳基地负责人王开斌表示。
另一边,旋耕机紧随收割节奏翻整土地,为即将开展的高粱移栽腾出空间。据了解,该示范基地由遵义市翰雅粮油购销有限公司集中流转连片土地500亩,以“高粱+小麦”轮作的模式,实行高粱春种秋收、小麦冬种夏收,全年无空档期。由于该基地土地集中连片、能灌能排等优势,为农作物耕种收全程机械化作业创造了良好条件。
“我们在收割的同时,也组织了2台旋耕机进行耕地,接茬种植高粱,预计3天后就可以进行高粱移栽。”王开斌介绍道。
风华镇土地肥沃、交通便捷,气候条件也十分适宜农业产业发展。近年来,该镇立足资源禀赋,采用“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构建起标准化种植、规模化经营、市场化运作的产业链条,通过统一供种、技术指导、保价收购等举措,有效辐射带动了周边9个村(社区)、1500户农户轮作种植小麦和高粱。带动周边区域种植面积11000亩以上,户均年增收2000元,村级集体经济年均增收15万元,既保证了耕地质量,又带动了农民增收。
高效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支撑,基地依托专业机构,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推广良种良法,选用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小麦品种,配合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控,运用“一喷三防”等技术,小麦抗病性提升10%,化肥农药用量减少20%。同时引入智慧农业设施,配备无人机飞防、土壤墒情监测系统和气象监测平台,使用控制电脑和云端数据互通,对农田生产气候、病虫害、土壤水质等进行监测,并通过LED实时显示,实现精准化管理。通过科技赋能,基地小麦产值较传统种植提高35%,树立了全县农业科技集成应用的新典范。
“我们积极对接省农科院及县农技推广技术服务中心,为经营主体和企业提供优质的农技服务。并帮助他们进行土地流转、解决用工需求,提供农机社会化服务,做好农业保险等政策的宣传和落实,提高抗风险能力。接下来,我们还将进一步完善农业基础设施,为经营主体和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保障。”风华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干部唐勇表示。
风华镇小麦示范种植只是绥阳县小麦种植试点示范建设的一个生动写照。据了解,绥阳县2024-2025年度小麦种植试点示范建设还涉及蒲场、郑场、茅垭、大路槽等乡镇,全县开展特色面筋小麦、酒用有机小麦、酒用小麦品种提纯制种等示范种植,总面积2000余亩,产量可达600吨左右。目前,全县小麦收割工作正有条不紊地推进,预计一周内将全部完成。
(潘娅 唐郑|编辑:中国日报社贵州记者站 杨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