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村调事的老干部调解纠纷公道正派,在情在理在法,帮俺要回了被长辈家占去的承包土地”。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张寨镇贾楼村关工委“五老调事工作室”老村干王训成认真调解邻里耕地纠纷,受到村民王传纪的称赞。这是2024年阜阳“五老”助力乡村治理调处社会矛盾的案例之一。
强化党建引领搭建调事平台
阜阳是人口大市,户籍人口1073万,常住人口804.1万,是全国少有的几个人口超千万的地级市之一,并且农村人口占多数,社会风险隐患历史遗留问题存量较多,运行中增量问题易发,基层社会治理难度较大,乡村振兴任务繁重。阜阳市1万多名退休老干部、老教师、老战士、老专家、老模范(简称“五老”)直接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夯实社会稳定基层基础并取得显著成效,形成具有阜阳特色的乡村治理模式,成为新时代“枫桥经验”和“六尺巷工作法”的阜阳创新实践。
阜阳市颍州区白行社区党委第一书记、全国人大代表、老村干闫永志探索的“四事四权”工作法(“网格理事、支部说事、五老调事、群众议事”,以保障群众对村级事务的“知情权、监督权、参与权和决策权”),2022年被安徽省委办公厅和阜阳市委办公室发文推广。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于乡村治理全过程,落实省委市委文件精神,以党建为引领,强组织、建队伍,搭建“五老”调事平台便成为全市乡村治理的一项基础性重要工作。
以“五老”为工作主体的阜阳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联合市委老干部局出台“五老”调事方案,擦亮矛盾纠纷调处“五老调事”品牌,“五老”调事工作室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于阜阳8个县市区。目前全市共设立“五老”调事工作室1971个,实现村村(社区)建立五老调事工作室,参与调事的“五老”队伍达11853人。吻合了目前参与基层治理是我国老年人社会参与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成为阜阳带有地方标识的基层治理模式。
阜阳市关工委以“数字关工”赋能五老调事,通过开发和建立数据库,稳定摸清和扩大调事“五老”底数,促进调事工作公开透明。阜阳这一成功做法在今年1月的全国关工委工作会议上作了典型介绍。
发挥五老优势服务工作大局
“五老”具有政治优势、经验优势、威望优势,基层工作经验足、沟通协调能力强,个人时间充足,辈分也长,人熟、地熟、情熟、事熟,讲话有人听,做事有人信,又居住生活在群众之中,能够迅速成为推动基层工作和处理群众矛盾纠纷的行家里手。他们既是关心下一代的工作主体,也是助力乡村治理和乡村振兴中一支重要力量。村(居)民有什么矛盾,“五老”出面说和,巧解民心“疙瘩”,一般都能解决。所以在阜阳,人们也称“五老”为“和事佬”“知心老人”。
乡村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五老”调事最大限度地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为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基层治理目标贡献银发力量。阜阳市太和县赵庙镇有一李姓延续祖孙三代历时50多年的宅基地产权纠纷上访积案,在镇关工委“五老”调解员石景荣、韩怀练等人共同调解下终于画上息访结案句号。
阜阳“五老”调事还结合乡风文明宣讲和助力村规民约制定的乡村振兴大局,在解决厚葬薄养、高额彩礼、人情攀比等乡村存在的普遍问题上着力,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助力实现村民自治的良性互动和乡风文明建设,有力促进乡村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
五老为民调事着眼群众关切
“五老”调事本着“解民忧、纾民困、惠民生、暖民心”的原则,着眼群众关切,坚持群众需求和问题导向,以和为贵,以情动人、以理感人、以法服人,将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体现了公开、公平、公正,能赢得当事人的信任。阜阳市辖界首市王集镇王集行政村杨小庄有一杨姓叔侄财产纠纷案,经两级法院都一时没能执行终结的案子,通过“五老”赵晶会、杨丙福等跟进调事,配合法院,最终得以圆满解决。
2024年,阜阳“五老”聚焦村级经济、村庄整治、土地权属、纠纷赔偿、婚姻家庭、街坊邻里等群众关切的要事难事,调解矛盾11992件,推动解决问题事项11662件,调解成功率达97%。“五老”调事将矛盾消解于未然,风险化解于无形,防范在先、发现在早、处置在小,让组织放心、当事人舒心、群众安心。
在阜阳,“五老”业已成为提升乡村治理水平的一支重要生力军,他们老有所为,为确保基层矛盾不激化、不上交、不外溢甚至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及平安阜阳建设作出了银发贡献,也有效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五老调事工作室”老村干王训成(右2)现场调解邻里耕地纠纷】
(图片由安徽省阜阳市关工委李超耿霖授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