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5日至16日,首届中国低空经济产业发展与产教融合(上海·临港)论坛在上海滴水湖洲际酒店成功举办。此次论坛由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管理委员会、中国工程咨询协会低空经济专委会指导,上海电力大学、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上海临港产教融合促进中心联合主办,上海天翼科航空科技服务有限公司负责承办,以 “聚焦上海,共研低空生态链人才培养;聚焦低空经济,共建华东低空经济产教融合共同体” 为主题,汇聚了来自低空经济产业界、教育界、科研机构以及政府部门的众多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共同探讨低空经济产业的发展趋势、前沿技术以及产教融合的创新路径,为低空经济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政企学研齐聚,共启低空经济新篇章
首先,上海电力大学副校长杨宁、上海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发改处副处长庄青松先后登台致辞,为活动拉开序幕。
随后,中国低空经济研究知名专家发表了题为《构建审慎包容的低空安全新治理体系 促进低空经济安全健康发展》的主旨演讲,分享了低空经济最新发展数据,强调了低空经济安全健康发展的重要性。专家指出,低空经济面临着体系性安全挑战,应当构建审慎包容的低空安全新治理体系,并强调低空经济是一项需要长期发展的“耐心经济”,应推动形成兼顾安全与效率的产业生态。这一观点对我国实现低空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两大关键平台揭牌,产教融合迈入新纪元
在本次论坛期间,两大关键产教融合平台——华东低空经济产教融合共同体、长三角低空经济产业学院正式揭牌成立。
与此同时,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同济大学中国科技管理研究院、上海天翼科航空科技服务有限公司被授予华东低空经济产教融合共同体理事长单位,彰显了各方在协同推动低空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为与高度责任感。
两大平台的正式落地,标志着低空经济领域在理论研究与实践指导方面迈出重要一步,是推动行业规范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未来,两大平台将聚焦行业需求,汇聚多方资源,为低空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加快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一重要进展将为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助力其在技术创新、产业应用等领域实现持续突破,为区域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
专家报告:上海样本与人才培养新路径
在专题报告环节,低空经济领域的专家和企业代表们就上海在该领域的战略布局、产业发展以及人才培养等关键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经验分享,共同绘制了上海低空经济发展的蓝图。
上海市工程咨询行业协会、中国工程咨询行业低空经济专委会秘书长、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重大课题(低空经济)负责人王颖发表演讲,阐述上海在低空经济领域的布局与愿景。上海凭借北斗导航系统、适航审定中心、eVTOL 技术、人才资源和集成电路等产业融合的优势,全力推动低空经济发展。通过建设起降设施主枢纽、主航路、主节点,打造全国领先的“地方队”,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推动产品研发与应用场景拓展,如城市低空物流配送和跨区域低空飞行服务管理协调机制等项目逐步落地,为建设“天空之城” 提供有力支撑。
上海低空经济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冉祥来详细介绍了上海市在低空经济产业方面的重点工作。他从政策支持、产业布局到项目推进等方面,全面展示了上海在这一领域的务实行动与坚定决心。上海新金山世纪航空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金梅分享了华东无人机基地的产业发展情况,为与会者展示了华东地区无人机产业的集聚效应与发展态势。
在下午的低空经济应用场景主题演讲中,卡斯柯信号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徐先良、必胜航空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杨皓茗、上海天翼科航空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创始人陈克浩、上海电力大学能源电力科创中心副主任赵文彬等嘉宾,围绕低空通信、空域管理、应急领域无人机技术应用、低空巡检与测绘等应用场景,以及低空运营系统集成、相关人才培养需求等方面发表演讲,深入探讨低空经济应用与人才培养的关键议题。
在低空经济产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讨环节,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王向红聚焦低空经济新背景下无人机应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新挑战与新突破。她强调,低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无人机应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为满足市场需求,院校应紧跟产业步伐,优化课程设置并加强实践教学,同时与企业深度合作,探索产教融合新模式,从而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为低空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动力。上海翰动浩翔航空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光文分享了企业在无人机行业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宝贵经验和深刻见解。
蓝皮书首发:引领低空经济人才培养
在本次论坛上,《低空经济产业学院建设蓝皮书》正式发布,蓝皮书编委会成员代表赵陈樑对其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解读。
该蓝皮书深入剖析了低空经济产业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从产业构成、实际应用场景到具体岗位需求等多维度进行了详细阐述,并对人才需求状况与培养规划提出了一套系统性的解决方案,为低空经济产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
圆桌共议:政策、技术与教育的三重驱动
在圆桌论坛环节,由同济大学中国科技管理研究院科研主任徐勤担任主持,中国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综合党委书记范本鹤、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大学副校长刘淑芸、上海交通运输研究中心主任袁顺周以及上海狮尾智能化科技有限公司市场总监郑亮作为对话嘉宾。
范本鹤聚焦低空经济人才市场的发展趋势、薪酬体系及产教、产训融合等关键问题,提出了具有战略价值的见解,为行业发展提供了前瞻性思考。刘淑芸分享了中侨大学无人机专业建设经验,重点介绍了学校在学、产、用、研与人才储备方面的实践成果,展示了低空经济产教融合的积极成效。袁顺周介绍了产训融合在退伍军人创业就业培训中的创新探索,拓宽了退伍军人的职业发展路径。郑亮则聚焦飞控人才,详细阐述了该领域的招聘需求、薪酬水平及职业发展路径,为与会人员提供了宝贵的行业参考信息。嘉宾们的精彩发言从多维度展现了低空经济与人才发展的融合趋势,为推动产业与教育协同创新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支撑。
实地考察:从“校门到园区”的零距离培养
5月16日,与会代表实地调研华东无人机基地与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大学,深入考察两地在低空经济领域的创新实践与育人成果。
华东无人机基地是国家首批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之一,国内首个政府主导、民航支持的无人机产业基地。基地整合区内外企业资源,持续拓展无人机在城运、公安、海事、海关、环保、卫健等多个领域的应用服务,助力企业实现低空技术升级与市场拓展。调研中,与会人员详细了解了基地的设施网、空联网、航路网、服务网等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情况,基地负责人分享了资源整合与服务优化经验,并着重介绍了未来发展规划,为与会者带来了深刻的行业洞察。
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大学位于长三角无人机产业核心区,毗邻华东无人机基地,依托地缘优势,为无人机专业学生打造“真场景、真项目、真需求”的产教融合生态。参观期间,校方介绍了专业建设情况及校企协同育人的丰硕成果,包括课程体系、师资培训、实践教学、职业教育等多个方面,与会者还参观了校内实训基地及配备的无人机设备,观摩学生操作与成果展示,感受专业实力与教学成果。此次参观凸显了校企合作对推动无人机产业发展的关键作用,进一步体现了教育与产业紧密结合的重要性。
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为低空经济领域的从业者打造了一个交流合作、学习借鉴的优质平台。一系列主题演讲、实践研讨等精彩内容,深度探讨了低空经济的发展现状、面临挑战及未来方向。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中国低空经济将在技术创新、产业应用、政策支持等方面不断突破,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质生产力引擎!(图片由虞婷婷授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