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匠心守初心 绘就自然资源管理“活地图”

以匠心守初心 绘就自然资源管理“活地图”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5-16 15:53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暮春时节的冀东大地,无人机掠过金色麦浪与波光粼粼的盐场,遥感影像中每一寸土地的变化都在诉说大地的故事。在河北省国土变更调查省级核实集中办公大厅里,键盘敲击声与电话铃声交织,30余万个图斑的核查数据在屏幕间流淌。作为连续十三年承担全省国土变更调查省级核查任务的“主力军”,河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六地质大队(以下简称“地质六队”)正用实干与担当,在唐山、沧州31个县的土地上书写着新时代的国土管理答卷。

使命传承 十三载深耕织就国土“数据经纬”

“从2013年开展核实工作到三调启动再到每年的变更调查,我们的核查图斑累计覆盖全省500余万图斑,相当于把河北每寸土地核查了不止一遍。”驻场项目负责人郭永飞展示着一摞纸张泛黄的笔记本,密密麻麻的标注记录着十三载核查足迹。

作为河北省国土变更调查省级核实的骨干力量,十三年来,地质六队全程参与了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简称“三调”)及各年度的变更调查省级核查工作。在多年的实践中,项目组建立起一套成熟完善的技术体系:以三调核查标准为基准,融合遥感影像、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和国土云等技术手段,采用“计算机自动比对+人工交互检查”“内业核查+外业调查”的双结合模式,严格核查变更成果数据与遥感影像、举证照片及实地现状的一致性与准确性。

在该技术体系的支撑下,2025年地质六队开展的省国土变更调查省级核实(唐山、沧州)项目开展顺利,该项目以2024年国土变更调查成果为对象,融合最新卫星遥感影像,通过县级实地调查和逐级核查,全面掌握年度国土利用变化情况,为全省自然资源管理提供基础数据支撑,目前已完成唐山、沧州共计26.39万个图斑核查工作。

攻坚克难 日均万图的极限挑战

驻场技术负责人郭年冬打开电脑,屏幕上显示着他当日的核查清单。“人均日核1100多个图斑,审核过万张照片,压力确实很大。”郭年冬坦言。然而,这种高强度工作模式也倒逼团队不断优化核查流程,“我们总结出了一套快速比对技巧,比如先看影像时间序列,再查关键坐标点,效率提升了不少。”

面对唐山15县、沧州16县总计约36万图斑的年度变更调查任务,项目组深感责任重大——数据量大、时间紧迫,稍有延误便可能影响全省国土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如何在规定时间内保质保量完成任务成为一大难题。

项目组迎难而上,推行“网格化作战”模式突破极限挑战。“我们按行政区代码将任务分解到人,就像拼图游戏般精准匹配。”行政区代码及数量平均分配至每位核查人员的方法,保证了上交的数据及时核查完成,极大地方便了县级变更成果核查工作的开展。同时,为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根据项目性质与省厅安排部署采取集中统一办公的工作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可以对各核查单位工作进度进行统一调配,对核查成果进行统一管理,对一些政策性问题可以统一进行解读,对共性问题可以及时发现及纠正,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质量保障 用匠心守护数据的“生命线”

把水浇地调查为旱地,可能影响农民补贴;把设施农用地调查为建设用地,可能造成违规开发。变更核查数据就像国家的“土地户口本”,一个图斑核实错,整本“户口”就可能出问题。为守护这份“土地户籍”的准确性,项目组成员从河北省年度变更调查在线系统中擦亮双眼,每块地都要“过五关斩六将”,实行“一图斑一审核”模式,确保每一步都严丝合缝地对标国家规范。

集中办公大厅内,技术人员对国家下发的卫星照片、基础资料、地方提供的举证图片进行三重数据交叉验证,每一个图斑都要认真仔细核实,对待数据,技术人员容不得半点马虎。2025年3月14日,项目组核查到某地卫星照片显示有一块“新增建设用地”,地方提供的照片却模糊不清。郭年冬不顾路途遥远,立即带着队员扛着设备驱车6个多小时直达现场,绕着地块走了三圈,发现所谓的“建筑工地”其实是废弃厂房改造的苗圃,他们重新采集了影像,修正了地类标注。而在同年4月2日某地海边滩涂图斑核查中,技术人员刘金华发现该地在不同季节呈现不同颜色,项目组连夜集体仔细查遍了近五年卫星影像,最终确认这是从“未利用地”逐步改造成的“养殖用地”,而不是地方上报的“生态修复区”。

“国土变更调查核实不但要技术精准,更要心中有数。”项目负责人常宏景说,“每条经得起考验的数据,都是守护国家资源的生命线。”

暮色中的无人机缓缓降落在盐场旁,屏幕上的图斑数据随着指尖滑过,渐渐连缀成冀东大地上生机勃勃的画卷。十三载寒来暑往,他们用脚步丈量过每一寸变更的土地,编织出覆盖全省的“数字经纬”,这是属于地质六队测绘人的时代答卷,更是献给祖国山河的数字诗篇。(图片由 地质六队 王海授权提供)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