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图书馆学术评价课题组”研发的2025年图书馆学术指数(Library Index of Scholarship,LIS)正式发布。本次发布的是机构层面的“图书馆学术能力排名”。该指数自2018年创立以来,已经成为业界公认的衡量图书馆学术水平的权威评价体系,对推动图书馆学术评价的科学发展和替代性学术职业的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优化评价体系,融合智能技术
2025年的评价指标在去年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深度融合了生成式AI技术和大语言模型,使机构权威控制更加科学规范,评价结果更加精准地反映图书馆的综合学术实力。评价维度继续涵盖期刊论文、研究项目、人才培养和师德师风四个方面,其中期刊论文的质量及数量,尤其是在国内外顶尖期刊的发表情况仍是最核心的量化指标;研究项目是衡量科研创新能力的关键依据;人才培养反映学科建设水平;师德师风和学术伦理则体现学术操守,有助于引导良好学风建设。
评价范围广泛,代表性强
本年度评价范围进一步扩大,共有近800家图书情报类机构纳入统计范围,最终有220余家机构跻身榜单。上榜机构涵盖高校图书馆、专业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和党政图书馆等各类型机构,体现出广泛的代表性和多样性。从评价结果来看,头部机构保持相对稳定,中腰部机构竞争更加激烈,表明整个行业学术水平持续提升。
推动替代性学术职业发展,引领学科转型
在数智时代,图书馆学术指数对推动替代性学术职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信息资源管理领域面临着供需结构性错配的挑战:传统学术市场趋于饱和,而各类图书馆、档案馆等非学术市场对高层次人才需求激增。
图书馆学术指数作为评价体系的创新探索,通过客观呈现各类图书馆的学术贡献,为替代性学术职业(Alternative-academic careers,Alt-ac)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它突破传统“教职中心主义”视角,肯定了图书馆等机构在知识生产与传播中的学术价值,为博士人才在非传统学术环境中的职业发展提供了评价依据和制度保障。
近年来,随着数据馆员、数字人文研究、信息素养教育等新兴岗位在图书馆中的广泛设立,LIS指数通过科学评价,促进了学术资源的合理流动与分配,为人才互通提供了客观参考,推动了信息资源管理领域替代性学术职业的健康发展。
持续完善指数,服务行业发展
图书馆学术评价课题组(田野、陈涛、许鑫)表示,开展图书馆学术评价研究,对于推动我国图书馆领域学术型替代性职业发展路径的探索具有重要意义。经过八年的不懈努力,LIS指数已经构建起一套成熟、科学的学术评价体系,在促进图书馆事业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未来,课题组将继续响应数智化转型需求,结合学科更名背景下的新发展,不断改进评价方法,持续提升指数的权威性和影响力,为图书馆事业和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据悉,图书馆学术指数(LIS)的另一子榜单“图书馆学者学术活跃度榜单”将于下半年发布,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