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态文明建设向纵深推进的当下,垃圾分类已成为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环节。杭州市西湖区蒋村街道深刻认识到幼儿教育在垃圾分类源头减量中的基础性作用,以府苑幼儿园为试点,通过构建 "理论讲解 + 实践操作 + 互动巩固" 三位一体的培训体系,将垃圾分类知识融入幼儿日常学习生活,以童蒙之力筑牢绿色发展根基。
走进府苑幼儿园的教室,色彩鲜艳的分类指南大海报格外醒目。海报以卡通化的设计将 "蓝、绿、红、灰" 四色垃圾桶拟人化,搭配生动易懂的图文说明,将可回收物、易腐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的分类标准转化为幼儿喜闻乐见的视觉语言。培训过程中,街道工作人员和府苑儿童友好观察团的小志愿者化身 "分类小博士",采用 "点对点抽问" 的互动形式,通过趣味问答激发幼儿参与热情。"牛奶盒属于什么垃圾呀?" 面对提问,中班的小朋友们争先恐后举起小手,"我知道!洗干净的牛奶盒要放进蓝色垃圾桶!" 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让抽象的分类知识变得简单易懂。
理论讲解结束后,班级内的实物操作环节成为检验学习成果的重要课堂。每天午餐后,幼儿们便会主动投入到垃圾分类实践中。府苑儿童友好观察团的小志愿者协助老师将喝完的牛奶瓶分发给小朋友们,大家认真地将残留液体倒净,用清水仔细冲洗,然后踮起脚尖将清洗干净的牛奶瓶轻轻放入教室角落的蓝色回收箱。"老师说,脏脏的牛奶盒会污染其他可回收物,一定要洗得干干净净!" 小班的朵朵认真地向同伴展示自己清洗的成果。这种沉浸式实践不仅加深了幼儿对分类标准的理解,更培养了他们良好的卫生习惯和资源保护意识。
为确保培训效果的持续性,幼儿园将垃圾分类融入日常教学活动。在美工课上,教师引导幼儿利用回收的牛奶盒、饮料瓶制作创意手工艺品;在科学课上,通过观察易腐垃圾堆肥过程,让幼儿直观感受垃圾减量与资源再生的奇妙变化。同时,幼儿园还建立 "环保小标兵" 评选机制,对分类表现优异的幼儿颁发贴纸奖励,进一步激发参与积极性。
从一张海报的启蒙到一次清洗的实践,蒋村街道通过精细化、趣味化的培训设计,让垃圾分类理念在幼儿心中生根发芽。未来,街道将持续深化 "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区" 的工作模式,携手儿童友好观察团不断创新垃圾分类教育形式,让绿色种子在更多幼小心灵中茁壮成长,为实现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建设美丽家园贡献童蒙力量。
(图片由 陈宇琪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