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医疗题材的基层温情底色 《我家的医生》开辟社区医生叙事新视角

慢火细熬、治愈入微,是《我家的医生》给人的第一印象。当观众从剧中看见社区医生如何用“治未病”的智慧缓解大医院拥堵、用“治人心”的温度弥合现代社会的疏离感,便读懂了基层医疗体系在全民健康网络中的基石意义。

重拾医疗题材的基层温情底色 《我家的医生》开辟社区医生叙事新视角

来源:中国日报 2025-05-13 14:18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5月13日电 正在热播的都市医疗剧《我家的医生》将镜头对准基层社区医疗生态,以青山绿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中心,用轻松治愈的笔触勾勒出社区医生的真实日常,展现基层医疗工作者的职业价值与人文温度。

没有惊心动魄的手术画面,却有最贴近基层日常的医疗故事;没有高精尖的医疗设备与高大上的医生形象,却有医生与患者之间“钥匙交付”般的信任。《我家的医生》以返璞归真的姿态,让观众看见不一样的医疗生态截面,为国产剧市场带来了一幅新鲜、自然又温情脉脉的人文景观,而实现这种“新鲜”的关键,在于其题材的足够“下沉”——聚焦社区医院这一医疗场景,医与患之间的沟通社交、地缘关系最大化后的文化贴近感,都是该剧创新与引人注目之处。

该剧的叙事风格亦与题材高度契合,以暖黄社区色调、绿叶点缀的医院环境、邻里间共享的米粉店与宵夜摊为视觉符号,构建出生活化十足的治愈系美学。此外,社区医生们不依赖于高精尖的设备仪器,反而凭借对居民患者生活习惯的熟稔、对邻里间相互关系的亲近,从细微动作中判断健康波动,从一句方言问候里捕捉心理症结。

剧中所呈现的社区医生们,比起治愈顽疾,提醒预防更多;比起药到病除的承诺,具体切实的“在场证明”更多;比起生死时速的死神赛跑,反复叮咛的乡音医嘱更多;比起生命挽救的奇迹,对生存尊严的温柔维护更多。上门收集调查问卷却遭遇“骗老人钱”误解、轰出家门的社区医生,在一次街头急救中收获居民改观与职业价值;从三甲医院离职、被家人质疑社区工作辛苦“不够体面”的社区医生,在患者的声声道谢中解开心结。

在家门口就业、与挚友共事、在琐碎日常中实现社会价值。《我家的医生》的突破性不仅在于题材与叙事,剧中呈现的以赵东城、余诗、关旭、张骏、沈鑫鑫五名医护人员组成的青年群像,也为当代年轻人打开了一种全新的职业想象。全科医生赵东城与慢病科主任余诗自小结下的“革命友谊”、赵东城与关旭这对亲兄弟久别重逢后的别扭与默契、伙伴们帮独自抚养女儿的张骏哄娃的日常……这些关系网构建了一个兼具医疗专业性与人情味的“社区职场乌托邦”。剧中青年医护们步行可达的社区职场、下班后与街坊共享的粉面摊、闲时相互串门围炉夜话的小饭桌,都是对这种诉求的回应。在这种最大化满足“附近性”的生活环境中,青年群体的职业价值得以在家门口实现,生活的理想范式也得到最温情化的重构。

慢火细熬、治愈入微,是《我家的医生》给人的第一印象。当观众从剧中看见社区医生如何用“治未病”的智慧缓解大医院拥堵、用“治人心”的温度弥合现代社会的疏离感,便读懂了基层医疗体系在全民健康网络中的基石意义。

【责任编辑:马芮】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