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范县:好戏连台进万家 文化惠民传非遗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5-12 10:14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5-05-12 10:14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戏韵传情,文化惠民。5月9日,在范县颜村铺乡赵楼村和城关镇张扶村,锣鸣镗镗、琴音铮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范县四平调和罗卷戏传统剧目《三子争父》《洪洞县》分别上演,现场掌声、喝彩声不断,十里八村的村民可连续两天尽情享受着戏曲文化盛宴。

5月9日,国家级非遗四平调传统剧目《三子争父》在范县颜村铺乡赵楼村上演。

据悉,这是自进入三月份以来,范县启动的非遗保护传承与发展“送戏下乡”活动常态化演出。为搭建传统戏曲展示平台,增强村级发展动能,满足农村群众文化生活,2025年范县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计划组织四平调剧团和罗卷戏剧团深入全县14个乡(镇、办)开展300场演出,目前已在40余个村进行了150余场。

自2010年以来,此类“送戏下乡”活动在范县已连续坚持了15年,每年在全县辖区内不同村镇演出100至300场不等。

5月9日,国家级非遗四平调传统剧目《三子争父》在范县颜村铺乡赵楼村上演。

“这几天地里农活不忙,天也不热,来听听戏不但心情好,还让我们农村老头、老太太的文化生活更丰富了,希望这样的活动多开展、多唱几场。”在颜村铺乡赵楼村听戏的村民李大爷高兴地说。

据介绍,范县位于豫鲁交界处,有着丰富的戏曲文化资源,当地流传有四平调、罗卷戏、枣梆戏、大平调等众多地方剧种,其中四平调和罗卷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

5月9日,国家级非遗罗卷戏传统剧目《洪洞县》在范县城关镇张扶村上演。

四平调是由苏、鲁、豫、皖交界一带的苏北花鼓中的平调演变而成,故称四平调,兼有四省之意。其唱腔既不失北方的高亢,又具南方的委婉,优美平和、通俗易懂、雅俗共赏,经典剧目有《裴秀英告状》、《陈三两爬堂》、《小包公》等。范县当地编排的现代剧目《黄河人家》《石磨的婚事》先后获得‘河南文华大奖’、河南省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等荣誉。

“罗卷戏又叫‘大笛子戏’,历史悠久,源于唐,成于宋,盛于元,由‘罗戏’和‘卷戏’两个古老剧种融合而成,表演动作以民间武术大洪拳、小洪拳和梅花拳等非遗文化为基架,其唱腔粗犷豪爽、奔放高昂。罗卷戏有30余个唱腔曲牌,八大声腔体系,300余部剧目,主要剧目有《木作成投亲》《火烧赵家楼》《三省庄》等。”范县罗卷戏剧团团长刘敬仁介绍说。

5月9日,国家级非遗罗卷戏传统剧目《洪洞县》在范县城关镇张扶村上演。

不仅“送戏下乡”,范县在三月底至四月初,还举办了为期十天的‘曲艺新韵 梨园美范’2025年曲艺(戏曲)表演周文化活动。全县18个乡村文化合作社和2个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剧团,聚焦黄河流域特色非遗戏曲传承和特色曲艺展示,豫剧、四平调、罗卷戏、河南坠子等多场非遗戏曲轮番上演。通过“传统经典+创新剧目”双轮驱动模式,倾力打造精品演出,以唱腔、服饰、舞美等艺术形式,生动诠释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展现范县“戏曲之乡”的独特魅力。

“五一”前后,在范县市民公园“迎五一”购物节活动现场、范县毛楼生态旅游区文化广场,系列非遗戏曲的展演更是打造了文旅商融合发展的新场景。

5月2日,国家级非遗罗卷戏传统剧目《三省庄》在范县毛楼生态旅游区上演。

5月2日,国家级非遗罗卷戏传统剧目《三省庄》在范县毛楼生态旅游区上演。

范县文化广电体育旅游局艺术与非遗股负责人张士豪介绍,系列活动的开展,是范县深化文旅融合、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举措。通过挖掘本土非遗资源、激活优秀民间剧团和基层文化合作社活力,既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也为传统戏曲注入时代内涵。

“下一步,范县将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持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通过加大文化投入、深化文旅融合、推动豫鲁戏曲文化交流等,不断探索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路径,全力打造‘梨园美范’文化品牌,逐步形成‘政府扶持、合作社(剧团)搭台、文化惠民’的新局面,以文化软实力赋能高质量发展。”张士豪说。(图/王坤鹏 王永)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