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美国近期反复无常的“对等关税”政策加速了全球经济“去美元化”的进程。越来越多国家,尤其是金砖国家,开始使用本币进行跨境结算,并绕开SWIFT建立替代性清算系统。美元虽然形式上仍然是重要的储备货币,但其作为实际结算工具和价值锚的功能正在被削弱。全球正迈向一个以实体经济为基础、由多种货币共同支撑的去中心化金融体系。
2025年4月注定是一个重要转折点。美国政府发起的所谓“对等关税”非但没有为制造业回归美国奠定基础,反而加速了全球经济体系的“去美元化”转型。但这种转型不是用另一种霸权货币取代美元,而是一场结构性变革:货币正逐渐摆脱帝国体系的中心化控制,价值链重新本地化,以实际使用价值和主权货币为基础,并通过超国家清算层进行协调。在“金砖+”合作机制,以及许多其他已经投入使用的制度安排和技术设施上,这一趋势得到了明显体现。
美国对大多数国家单方面加征“对等关税”,但几天后又迅速叫停,只有针对中国商品加征的关税除外,这揭示了一些重要的事实:首先,这说明美国与经济生产体系出现了脱节,虚拟资本价值不能反映出实际价值。其次,这段时间内美国股价暴跌,美元贬值,美债收益率飙升,因为投资者纷纷退出市场,寻找风险较低的资产,这显示出了美国经济体系的脆弱性。第三,它暴露了美国政治制度反复无常的本质——国际机制和协议可以被肆意抛弃。第四,面对市场对美元和美元证券的信心崩溃,特朗普政府不得不“认输”,这表明整个“对等关税”举措从一开始就考虑不周——它更多的是一场情绪化的政治表演,而不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针对现实问题的系统性解决方案。
过去十年来,美元在全球贸易结算中的使用比例一直在减少。目前,俄罗斯几乎所有的国际贸易都以卢布、人民币或其他非美元货币结算;中国54%以上的贸易以人民币结算;其他国家,特别是金砖国家,正在逐步增加本国货币的跨境支付份额。当美元作为支付手段的效用下降时,它作为价值储存媒介的功能也就被削弱了。
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纷纷绕过SWIFT,转而利用其他机制进行数据通信,推动了美元体系之外的贸易结算份额增加。美元作为终极价值载体的地位也正在被掏空——这一过程并非出于政治命令,而是因为人们根据价值真正在哪里创造、在哪里结算,重新构建了整套体系。
以美元计价的虚拟资本仍然停留在账面上,但真正的价值引擎已然转移。对于那些持有大量美元虚拟资本的人来说,他们面临的核心挑战将是:如何构建并尽可能平稳地过渡到一个全新的价值体系。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的十多年里,我们目睹了以美元计价的虚拟资本霸权被逐步摧毁。这个过程不是激烈的对抗,而是渐进式的去中心化。美元霸权的幻象之所以持续存在,是因为有真实的价值流经其中。但是终有一天,当这个价值体系被系统性地、结构性地改变时,整座“大厦”便会悄无声息地崩塌。
一套平行的价值创造和流通体系已经出现,并将继续发展。这套体系的基础不是虚拟价值,而是实际使用价值。
作为这一新的流通网络的支撑,新的多边和双边机构应运而生。中国央行与40多个国家的央行建立了货币互换机制。此外还有更多国家的央行也在制定类似的安排。为减少对SWIFT的依赖,一些国家已建立本国或区域性的银行间信息系统,比如中国的CIPS、俄罗斯的SPFS和伊朗的Shetab。与此同时,包括mBridge在内的新型结算平台现已上线,支持各国用本币结算。金砖国家正在推进“金砖清算” (BRICS Clear) 项目,为成员国提供基于本币支付的替代性结算平台。
这样的结果就是,越来越多的跨境交易结算可以绕过美元进行,交易层面对美元的需求减少了。美元仍然是形式上的储备资产,但在贸易中的使用有所减少,各国持有美元也更加谨慎。美元更多地被重新包装、掉期交易,或遭剥离实际控制权。这样一来,美元的储备货币地位将变得有名无实,徒具象征意义。这种侵蚀并不需要违约或通胀——它只需要去中心化。
货币地位的本质,应当是真实使用价值的体现。以美元之外的其他货币结算,更能突出实体经济的“实体”二字。例如:石油可以通过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借助CIPS平台以人民币进行定价和结算;南南贸易中的铜可以以比索(智利、墨西哥、阿根廷等拉美国家货币)和人民币进行交易;谷物可以以印度卢比和卢布进行交易。
这些机制将使货币不再仅仅是抽象的信用债权,而是与商品的实际使用价值重新锚定。以国债为抵押的贷款收益被用于构建人民币流动性池、为大宗商品人民币贸易融资,或投资于港口、科技、农田、矿产等实体资产。美国国债已成为系统内僵化的空壳,不再能够激活现实世界的资金流动。与此同时,BRICS Clear、CIPS、SPFS、mBridge等多边支付工具已经崛起,可以在美元循环之外完成清算。
国家和机构行为体在他们自己的体系中重新定义价值。外汇储备日益多元化,与贸易敞口挂钩。结算系统与生产/消费区域相匹配,而不是服从于金融霸权。货币创造更加直接地与能源和资源流动以及生产性产出相关。
这就是金砖国家的未来。在这里,美元并不是被完全抛弃,只是不再居于中心地位。美国政府大可以继续发行国债,形式上并无违约的风险——毕竟美联储可以不停地印钞,票息如期兑付,本金滚动续借。问题是,如果美元可以无限制地印刷,那么“偿付”行为就变成了毫无意义的重复。通俗地说,虽然不会赖账,但钱也不值钱了。如果美元不能在美元区之外换到实实在在的使用价值,不能在支付网络中被普遍接受,那么各国投资者、央行和企业就要开始怀疑:美元还有什么意义?
以上正是我们从市场对美国反复无常的“对等关税”政策的反应中所看到的。这一政策的背后,是美国不再对全球体系拥有掌控力,但又不愿放手,仍要做垂死挣扎的心态。美国妄图依靠关税、制裁或金融封锁等手段强迫他国站队,结果只会让它们加速远离自己,因为这意味着各方对“金融政治化”的担忧被坐实。到那时,昔日的盟友也会开始规避风险,美国将陷入众叛亲离的尴尬境地。
一个以多元货币结算为基础的新世界正从美元霸权的旧世界中破茧而出,逐渐成形。在这个新世界里,价值锚定于实体贸易、大宗商品、生产活动与基础设施之中,金融只是工具,不是实质。2025年4月是一个转折点,世人都能看到这一转变的现实。
本文原文发表在中国日报国际版,原标题为 "Hastened transition"
出品: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责编:宋平 高进安
编辑:张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