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2025年5月5日——在广州增城万亩智慧稻田的中央控制室,数字大屏实时跳动着全省农户创业数据流。这幕现代农业图景的背后,凝聚着广州城市理工学院经济学院"数智赋能农户创业"项目组的创新研究成果。由柳翠连讲师领衔,叶丽诗、张舒然、邓逸睿等8名师生组成的跨学科团队,历时30个月深入广东7个地市调研,构建出破解农户数智化转型困局的系统解决方案,其研究成果近日在农业经济领域引发强烈反响。
聚焦核心挑战 剖析农户创业数字鸿沟
研究团队基于 5000 余份农户样本展开深度分析,从多维度剖析制约创业活力的关键因素。再看数据整合维度,全省涉农信息系统存在 37 类数据标准壁垒,这一问题致使生产决策响应时间平均延迟 2.8 个工作日。目前,项目团队主要专注于对相关数据的分析工作。
构建赋能体系 创新解题模型与实践路径
面对多维挑战,团队创新设计出梯度递进的"三阶赋能模型"。在技术渗透层,针对岭南丘陵地貌研发的轻量化物联网设备,使梅州金柚园区人工成本降低45%;能力建构层与腾讯合作开发的"新农人数字护照"培训体系,通过AR模拟实训将设备操作熟练度提升63%;生态融合层构建的"县域数字农业中台",成功打通生产端与拼多多、盒马鲜生的数据通道,试点区域产销匹配效率提高82%。这种"技术-能力-生态"的系统性突破,为传统农业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数字解决方案。
深化实践应用 释放数字生产力乘数效应
在湛江对虾养殖产业集群,项目组的实践印证了数字技术的裂变效应:区块链溯源系统使产品溢价空间达30%,AI病害预警模型降低亩产损失18%,抖音直播矩阵带来区域品牌曝光量15倍级的增长。这些数据生动诠释了王仁曾院长提出的"数字生产力乘数效应"理论——当数字技术与农业场景深度耦合,可产生1+1>3的协同价值。
拓展育人平台 培育乡村振兴数字新农人
随着与广东省移动互联网院战略合作的落地,研究成果正转化为"星火计划"数字课程包。首批327名参训农户中,41人成功创办智慧家庭农场,平均营收达传统模式的2.3倍。"我们设计的农户创业新模式,能让生产经营全流程在虚拟空间跑通验证。"项目组队长叶丽诗在项目历程中谈到。通过整合VR场景构建与大数据推演,这套创新体系可精准再现28类经营风险场景,使新农人的创业试错成本降低76%。
这场由高校智库引领的农业数字化转型,正在重构"犁锄镰耙"的传统农耕图景。在清远连樟村的数字大棚里,返乡青年通过手机APP精准调控着作物生长参数;潮州凤凰单丛茶园的区块链溯源系统,让每片茶叶都有了数字身份证。随着研究的深入,这支青年科研团队用30个月的深耕证明:当数智技术与乡土智慧碰撞融合,便能谱写出"科技赋能产业,数据激活乡土"的乡村振兴新篇章。(图片由广州城市理工学院,叶丽诗授权发布)